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三国杀 国战 变,以及国战版三国杀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三国杀国战怎么变汉
1.1、按照历史研究的惯例,用一个字称呼一个政权,用国号;用两个字称呼,则用定语+国号。
曹操政权称“魏”,因为其国号是魏。为了与历史上其他称魏的政权区分,也叫曹魏。
江东孙氏政权称“吴”,因为其国号是吴。为了区分,也叫孙吴、东吴。
刘备政权当然应该称“汉”,因为其国号是汉。为了区分,也叫蜀汉、季汉。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史,答主未闻有第二个政权,有国号而不以国号称之的。
1.2、把蜀汉称为“蜀”,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陈寿所著《三国志》,公认是三国时期最有价值的正史。
陈寿是晋朝臣子,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曹魏的合法性来自于刘协的禅让。若称蜀汉为汉,便有“承认蜀汉是东汉的后继,从而否认禅让的合法性”的疑虑。为了晋朝的政治正确,陈寿以蜀代指蜀汉。
陈寿的影响力非常巨大,甚至导致很多现代人误认为刘备政权的国号是“蜀”。连光荣公司的《三国志》系列游戏也犯了这个错误。
1.3、作为一款游戏,三国杀是否有必要纠正这个错误?
在很多大众的认知中,三国就是魏蜀吴。三国杀入乡随俗,也是完全合理的。
但站在互联网时代的2019年,答主认为,纠正这个错误的时机已经到来了。
远有《轩辕剑外传:汉之云》,近有《全面战争:三国》,已经有游戏厂商在把刘备政权称为“汉”,认识到“蜀”是个错误的群众也越来越多。
三国杀只是一款游戏,它没有那么多包袱。继续用蜀,当然也可以;但如果改用汉,答主认为,那会更好。
毕竟,用“汉”才是正确的。
2、在势力改成“汉魏吴群”之后,东汉角色也应当归入“汉”势力。而南蛮、晋国角色应当归入“群”势力。
2.1、如果有汉势力,刘协、伏皇后这些人却是群势力武将,那实在说不过去。
2.2、这样做,有利于平衡各势力人数和各势力主公数。这对国战模式的平衡性至关重要。
三国杀魏将最多,蜀将最少,蜀国主公也少。这没错吧?
东汉、季汉合并,南蛮、晋将(忠于司马氏的人物)入群,这个问题完美解决。
2.3、为什么南蛮、晋将要入群?
南蛮本来就应该是群雄,当初让他们入蜀就是因为蜀将太少。现在汉将不少了,他们自然要回去。
至于晋国,为什么不能独立出来成为第五个势力呢?
一来,人数太少,不足以独立;
二来,这游戏叫“三国杀”。三国即是汉魏吴,此外的统一算作群,这是符合逻辑的。再引入一个晋,就破坏了这个逻辑。
至于晋国为什么不入魏……我就不明白晋国为什么要入魏。
司马懿算魏将,勉强算是有一定合理性。司马昭也算魏将,就太荒谬了。
按照这个逻辑,曹操、孙坚都应该算汉将才是。
3、对于一些其他意见的回复。(请在评论区提出你的意见,我会在这里更新)
3.1、这样的叫法会直接否定曹操时期汉朝的地位。
咱们实事求是一点,曹操时期汉朝就是没地位。披着个汉的壳子,里面全是魏国人。
3.2、会导致“汉”势力武将群体特别冗杂。

确实会。但这不是没有办法解决。
我的想法是,东汉势力用暗红色背景(象征传统、腐朽),季汉势力用亮红色(象征有活力)。
其实,群势力的内部,我也想这样划分。
3.3、把东汉势力和季汉势力合并,合适吗?它们并不是同一个政权。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说,我确实拿不准。但从游戏来说,我认为是合适的。
第一,按照《三国演义》,可以认为刘备政权是汉朝的延续。而三国游戏,当然是主要参考演义。
第二,现在的三国杀,魏晋是一个势力,蜀汉和南蛮是一个势力,袁绍、董卓、张角是一个势力,甚至还有许贡是吴将这种笑话。与此相比,蜀汉和东汉算作一个势力,还要显得更加合理一些。
3.4、如果有汉,名义上曹丕称帝之前的角色都是汉朝人。都加入汉势力吗?
所以我们就不要那么在乎名义嘛。
只有忠于东汉和忠于季汉的人加入汉势力。那些名为汉臣实为汉贼的,该去哪去哪。
4、答主构想的“汉魏吴群”三国杀:
每个武将可以有多个版本,代表人物的不同时期。但应当只有一个概括版本,作为一生的总结。
每个武将可以只有一个势力,也可以有一主一副两个势力。
国战中,玩家的身份由主将的主势力决定。副将的两个势力中,必须有一个与主将的主势力相同。
三国各有3个主公和2个if主公,群雄不限。主公只有一个势力。名额分别是:
汉:刘备、刘协、刘禅/刘虞、刘谌
魏:曹操、曹丕、曹叡/曹昂、曹冲
吴:孙坚、孙策、孙权/孙登、孙和
原群雄政权中,马腾、刘虞入汉,其余仍为群势力。
三国杀国战翻面和叠置有什么区别
没有区别,只是国战规则上变成了双将模式,叠置就是指将主将与副将重叠起来,表示在身份模式中的“翻面”,也是跳过一回合后主将和副将恢复正常。
该游戏融合了西方类似游戏的特点,并结合中国三国时期背景,以身份、势力或阵营等为线索,以卡牌为形式,合纵连横,经过一轮一轮的谋略和动作获得最终的胜利。三国杀集合历史、文学、美术等元素于一身,在中国广受欢迎。
背景
三国杀作为市场上众多三国题材游戏的一员,将三国历史与桌面游戏结合在一起。以桌面游戏独有的方式向玩家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三国人物,一段段精彩的三国故事。
三国杀里每一名武将的技能都是从这名武将的生平履历或性格特点中而来。如孙尚香的独有技能名称就叫做“结姻”,技能的使用方法也包含着联姻的意味。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三国杀
三国杀国战技能问题
为了防止这种BUG,他的技能已经改成度势了。度势:出牌阶段,你可以将一张手牌当以逸代劳使用,每回合限四次。
月英也改了:集智:每当你使用一张非转化锦囊,你可以立刻摸一张牌。这是防止与卧龙诸葛亮相结合的Bug。
甄姬:洛神:回合开始阶段,你可以进行判定,若花色为黑色,则你可以进行下一次判定。当你判定牌出现红色时,停止判定,并获得所有黑色的判定牌。
分配体力
拿取对应人物体力上限的体力牌(看阴阳鱼的数量),用武将牌盖住左侧。将体力牌置于武将牌下方,露出当前体力值。扣减体力时,将武将牌右移挡住被扣减的体力。
主公在其体力上限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点(四人游戏时不再额外增加)。例如三点体力的角色当主公时,体力上限就是四点,使用四点体力的体力牌。
若没有加入武将牌,每人都视为体力上限为4、无技能的武将。主公体力上限为5(5或5人以上游戏时)。
三国杀张郃巧变技能解释
“巧变”解释:可以弃置一张手牌并跳过一个阶段(准备阶段和结束阶段除外)。若你以此法跳过摸牌阶段,你可以获得至多两名角色的各一张手牌;若你以此法跳过出牌阶段,你可以将一名角色场上的一张牌置入另一名角色区域里的相应位置。
相关介绍:
张郃可以在一回合内跳过多个阶段。跳过摸牌阶段时,玩家自己可以从一名角色或两名角色手里各抽一张牌,或什么都不做。
张郃设计来源为三国名将张郃,武将技能为“巧变”。此外在“守卫剑阁”游戏模式中有模式专属武将“巧魁儁乂”,拥有技能“惑敌”“绝汲”。
扩展资料
张郃作为一名4血控场型武将,第一眼看他的技能,一定会给很多人一种“小张辽”的印象。跳过摸牌阶段后,基本可以视为发动了一次“手动版”的“突袭”;跳过出牌阶段时,又颇有点“全自动化”升级版的“奇袭”。
巧变可以用来跳过四个阶段,分别是:判定阶段,摸牌阶段,出牌阶段和弃牌阶段。暂且称为巧变一,巧变二,巧变三,巧变四。但是每使用一次巧变就必须先弃置一张手牌再发动技能,虽然张郃可以在一回合内使用四次巧变,但是通常情况下一回合没有那么多的手牌可以供张郃连续使用4次技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郃
三国杀国战问题
张辽:突袭——摸牌阶段,你可以放弃摸牌...
许褚:裸衣——摸牌阶段摸牌时,你可以少摸一张牌...
张颌:巧变——你可以弃一张手牌来跳过自己的一个阶段(回合开始和回合结束阶段除外);若以此法跳过摸牌阶段,你从其他至多两名角色手里各抽取一张牌..
有三个人技能对比可知其技能的发动时机
1.张辽的技能是在摸牌阶段开始但未摸牌时,许褚是摸牌阶段摸牌时,张辽技能发动在许褚之前,一旦放弃摸牌(突袭),裸衣就不能发动。要么偷2牌,要么摸一张牌裸衣
2巧变是跳过自己的一个阶段,其发动时机在摸牌阶段开始之前,一旦跳过突袭、裸衣是不能发动的。要么弃一张牌偷两张,要么直接偷两张(这个必须是偷袭啊)。
关于三国杀 国战 变,国战版三国杀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5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