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四大巾帼英雄之一,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
2、花木兰*早出现于南北朝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中,该诗约作于南北朝的北魏,*初收录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僧人智匠在《古今乐录》称:“木兰不**。”长300余字,后经隋唐文人润色。
3、明代文学家徐渭将《木兰诗》改编为《雌木兰替父从军》,剧中自称“妾身姓花名木兰,祖上在西汉时,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亲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旧时也做一个有名的千夫长。”自此,木兰的父亲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莲,弟弟叫花雄,母亲是花袁氏。清代《曲海总目提要·雌木兰》也说:“木兰事虽详载古乐府。按明有韩贞女事,与木兰相类,渭盖因此而作也。木兰不**,记内所称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
4、祖冲之《述异记》、李亢《异志》皆提到木兰姓花。一说为木兰本姓朱,清康熙年间的《黄陂县志》曰:“木兰,本县朱氏女,生于唐初,……假男子代父从军,……至今其家犹在木兰山下。”焦竑在其《焦氏笔乘》中也说道:“木兰,朱氏女子,代父从征。今黄州黄陂县北七十里,即隋木兰县。有木兰山、将军冢、忠烈庙,足以补《乐府题解》之缺。”但有木兰是姓魏的说法,也有一说为木兰姓韩。另据《新唐书》载:“少女木兰,姓任”。
5、召复赴阙,欲纳诸宫中。木兰曰:‘臣无媲君之礼’,以死誓拒之,迫之不从,遂自尽。帝惊悯,追赠将军,谥‘孝烈’”。意思是木兰姓魏,替父从军后辞*不受,皇上知道真相后又想把她召到后宫中,但木兰宁死不从,**身亡,皇上大惊,于是追赠木兰“将军”称号。现河南虞城仍建有木兰祠,祠中设木兰像,并幸存两块祠碑,一是元代《孝烈将军像辨正记》碑,二是清朝《孝烈将军辨误正名记》碑,当地的各种民间传说和歌谣中也留有木兰从军的故事。
6、隋朝,我国出现了一位女扮男装的巾帼英雄,这就是家喻户晓的花木兰。后人为了祭祀她,就在其故里虞城县营郭镇建造了木兰祠。该祠始建于唐代,后又经多次重修扩建。至清代时,占地为一万多平方米。原祠有大门、大殿、献殿、后楼和配房、僧人住室等百余间。围墙内外,植有高大的唐槐翠柏。大门过道内,有花木兰的战马塑像,按上有花木兰全家塑像。
7、祠堂内外有十余块历代名人、*吏赞美花木兰的诗文、书画碑刻。唐朝**的诗人杜牧留诗道:“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清朝查岐昌诗曰:“帕首弓腰出阁姿,卷漳营郭记完碑。女郎剩取花名在,岁岁春风一度吹。”
8、原祠毁于1943年战火。现在石碑两通。一是元代《孝烈将军祠像辨证记》碑,立于该祠大门内东侧,高3.6米,宽l米,1982年又重修碑楼,顶为轿形,尖顶四脊,合瓦挑角,**层封檐,前后园门,古朴典雅。一是清朝《孝烈将军祠辩误正名记》碑,立于该祠大门外西侧,高2.14米,宽0.78米,碑座方队两碑的主要内容都是考查辩正木兰的时代、家乡、事迹及木兰祠、木兰像等。
9、据碑文、《归德府志》和唐朝以来的有关文献分析,花木兰不姓花,而是姓魏,名木兰,生于北周,死于隋代。故里在虞城营郭北魏庄(今废)。北周时可汉募兵,本是木兰父被征招,但他年老体弱,难以应征。而**的能代替他的木兰胞弟又年轻。
10、无奈,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十二年,屡立战功。自边防归来时,北周已亡,拜见了隋朝文帝。文帝封她为尚书,她坚辞不授。归家后,脱去戎装,换上旧时衣裳,又现女儿真面目。后朝廷闻之,召她人京,欲纳她为妃,木兰以死拒之。
11、据今人尚起兴考证,流传千古、家喻户晓的《木兰诗》,系木兰根据其自身经历写成。唐代追赠木兰为将军,谥孝烈,并在其故居建祠纪念之。
12、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花木兰(古代民族女英雄)
1、从公布的这些剧照看来,刘亦菲在这部剧中形象的牺牲可谓是非常之大的,这几张练兵的,打仗的,呲牙咧嘴的照片,可以说是毫无刘天仙的仙气儿。但反过来说,这不正是一个演员应该做到的事情嘛?当然也有很多的人在盛赞整部剧的化妆师,确实从公布的这些照片来看,不管是之前的鹅黄妆,还是这次战场的妆容,功力是非常了得的。这个确实值得咱们国内的一些同行学习。
2、另外还有一点,每次迪斯尼要做《花木兰》,不管是之前的动画版,还是这一次的**版,实际上作为咱们中国的网友,总会心里有一点怪怪的感觉。毕竟这是咱们中国的故事,美国人他能够阐述得好吗?
3、其实我觉得吧,这样的想法也大可不必。咱们从花木兰这个故事文本形成,到今天整个流变的这个过程来看,其实整个花木兰的故事从开始到现在它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花木兰的故事,一直在有不同时代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不同的观念对她进行各种的改造。
4、*早花木兰的故事是来自于北魏的《木兰辞》,那个故事里面大致就是讲了一个北魏的少女替父从军的这样一个故事。但在后续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看到它的故事的情节在不断地充实,包括对木兰与父母亲情的渲染,观念的对立,孝道的强调;后来又给她加入了各种同*的、异*的的爱情的故事,再有可能在一些版本里还涉及到了她与皇权之间的对抗。到了明清以来,异装故事流行,木兰也是其中的翘楚。其中又加入了一些对于女***的观点,当然也包括**的观念等等。
5、所以从《花木兰》这个文本演化的历史就能看出来,文学作品这个东西,在它演变的过程当中,人们总是根据一定的需要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给它进行各种各样的改变。那在今天这样一个开放的全球一体化的社会,我们中国人的故事拿去给美国人编,其实也不再是什么太了不起的事情。美国人会根据他们的理解,对这样的一个故事进行他们自己的阐述。他们会讲美国人的木兰的故事,当然我们中国人其实也可以讲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木兰的故事,这都没有关系。
6、尤其是20多年前,当迪斯尼做动画版的《花木兰》的时候,那个时候中国在国际上还不是特别有地位,而20多年后,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我们更应该有这样的一种胸怀,这样的一种自信,去面对这个事情。
7、套用去年一度很流行的一个文案,我们已不再是我们,木兰,也就可以不再是那个木兰了。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5、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6、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7、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8、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9、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10、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11、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12、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
13、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14、(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15、《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
16、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17、郭茂倩(1041年-1099年),字德粲(《宋诗纪事补遗》卷二四有载),北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劝传》),其先祖为太原阳曲人,高祖郭宁,因*始居郓州。为莱州通判郭劝之孙,太常*士郭源明之子。
18、神宗元丰七年(一〇八四)时为河南府法曹参军(《苏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志铭》)。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以解题考据精*,为学术界所重视。《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壁”。
关于新花木兰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