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都市天际线生态排水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都市天际线河流没水了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都市天际线生态排水和都市天际线河流没水了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城市规划的专业词汇有哪些
我以前找到的,还没仔细看,一起学习吧!
规划词典:
城市规划类环境、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类基本指标类
城市设计与历史性建筑保护类其它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一)城市规划类
城市规划( Urban planning)
指预测城市的发展并管理各项资源以适应其发展的具体方法或过程,以指导已建环境的设计与开发。传统的城市规划多注意城市地区的实体特征。现代城市规划则试图研究各种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土地使用模式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并制订能反映这种连续相互作用的规划。城市规划通常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在一些大中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之间增加城市分区规划。
总体规划( Comprehensive planning)
指综合性的城市规划。是确定一个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制订城市中各类建设的总体布局的全面环境安排的城市规划。总体规划还包括选定规划定额指标,制订该市远、近期目标及其实施步骤和措施等工作。
详细规划( Detailed planning)
在中国,按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对城市局部地区近期需要建设的房屋建筑、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等作出具体布置的规划,为建筑设计提供依据。内容包括:选定技术经济指标,提出建筑空间处理要求,确定各项用地的控制性座标、建筑物位置与标高等。
城市分区规划( City district planning)
在中国,指根据已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所做的市内各局部地区的规划。各区按不同的功能和性质,有各自的规划。
功能规划( Functional planning)
对某些领域[如运输、住房和水质]的需要或活动定出目标,政策和工作程序的规划,通常由政府制订。
住房建设规划( Housing program)
指制订出若干年内分年度建造住房的规划,包括居住区和住房建造的数量以及居住水平等多项指标。
实体规划( Physical planning)
为开发或改造一个地区而预先做出的设计,把现有一切自然和人为的物质条件纳入规划,加以全面考虑,包括基础设施、房屋建筑、最佳开发战略等。
城市性质( Designated function of a city)
在中国城市的总体规划中,根据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确定它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竖向规划( Site engineering)
对建设场地,按其自然状况,工程特点和使用要求所作的规划。包括:场地与道路标高的设计,建筑物室内、外地坪的高差等,以便在尽少改变原有地形及自然景色的情况下满足日后居住者的要求,并为良好的排水条件和坚固耐久的建筑物提供基础。
国土规划( Territorial planning)
为了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中国领土以内地上、地下、海洋或大陆架的自然、人力和经济资源而编制的最高一级[在区域规划之上]的规划。
建设场地规划( Site planning)
为某一地块的建设所准备的设计和平面布置图、说明书及工程细节,包括对设施的位置、标高、排水、市政设施、道路、人行道、停车场、绿化等细节的考虑。
城市人防规划( Civil defense planning)
在中国,指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内容包括:必不可少的地下设施及其防空通道及安全出入口等的布置,与地面以上建筑物及地下管道网的协调。这些构筑物平时可用作餐室,尤其是电影院、剧院建筑物的自然冷却系统的冷风源。
城市防灾规划(Disaster planning)
城市规划中为抵御地震、洪水、风灾等自然灾害保护人类生命财产而采取预防措施的规划的通称。
城市抗震规划( Seismic planning)
城市抗震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内容包括:确定城市建设的抗震等级,工程设计的抗震烈度,从地震角度考虑划分可建和不可建用地,建筑物高度,体形与层数的限制,疏散通道,地下建筑的利用,次生灾害的防止及补救措施等。
临界分析(门槛理论)( Threshold analysis)
对于在城市成长过程中某些限制其发展的极限或障碍的研究。根据由波兰人B.马利兹所提出的临界分析理论,这种极限称为发展的临界。可分为实体上的,指由自然环境造成的;技术上的,指与基础设施系统有关的;结构上的,指城市中某些部分(如市中心)需要重建。该方法力图通过造价的比较,和对城市扩充的各种可能途径所造成的人口数量的比较,找出最经济的途径来克服一系列极限因素。
用地平衡( Land use banlance)
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中,按土地的使用性质,将全市或局部地区分为工业、农业、居住、道路、绿化等用地;确定各类用地的合宜面积分配与比例关系,编制用地平衡表,从而得出以人为单位的用地面积数,以资分析和比较。
土地使用控制( Land use controls)
指对于各种建设的土地的一些限制性规定或措施。控制的办法有土地区划法、全面环境限制和执行有关规定等。
土地利用规划图( Land use plan)
在美国,指对一个社区或类似范围内日后的发展所做的规划图,其中标明用于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公共活动区或其他用途的土地的大小和位置。土地利用规划图常是确定具体区划的基础。
土地利用调查( Land use survey)
在美国,指对某一些地区内不同类型的土地开发及使用情况的详细检查。是总体规划工作的一环。
城市用地评价( Land use assessment)
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中,对城市土地的可行性、用途、需要投入的资金,以及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城市生态平衡的影响所作的评价。
城市规模( City size)
通常指城市的人口数量。有时以城市用地面积为辅助标志。在中国,人口超过一百万的为特大城市(常为省或自治区的重要城市/或首府),人口在五十万至一百万以下的为大城市;人口在二十万到五十万以下的为中等城市;人口在二十万以下的为小城市。在美国,为人口普查的需要,人口超过二千五百人者称为城市,在二千五百人以下者称为地方。
(二)环境、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类
环境设计( Environmental design)
以物质环境的质量为基本点,以优良环境是人的基本权利与需要为前提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设计工作所包含的专业有建筑学、土木工程学、风景建筑学及城市规划学。
环境标准(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为了控制使用自然资源与财富并予以保护而制定的法律、规范或准则,例如为保护人类健康而制定的空气与水的质量标准的法规与规范,或保存园林绿地的法规与规范。
能源保护( Energy conservation)
公家或私人自愿的或被迫地采取控制能源消耗的各种措施。在美国,这种措施包括降低公路行车速度,采用节油汽车,降低建筑物内恒温装置的标准以及提高房屋的保温隔热性能等。
基础设施( Infrastructure)
指城市地区中在地上或地下提供服务、通道或便利的实体结构,如道路、给排水管道、路边石和边沟、电话与电力线路等。本词有时也泛指物质及社会性的基础结构。包括社会服务与设施,它们是城市社区生活中的组成部分,如运输与通讯系统、购物设施、住房、学校和娱乐设施等。
主干道( Arterial road)
城市道路网中的骨干道路。
辅助道路( Collector street)
指美国居住区内的主要街道,用以疏导主干道之间的交通,承担着相当大的交通量,并有利于沿路小型商业设施的发展。
快速干道( Freeway)
在美国,指交*路入口完全受到限制的多车道高速公路。在日常用语中,“快速干道”与“高速公路”同义,但在理论上,前者的人入口控制较后者更为彻底。在英国称为机动车路。
林荫公路( Parkway)
在美国,指沿途景色宜人,限制入口的非商业性交通用公路。一般处于公园或类似公园的地区中。
(三)基本指标类
居住面积密度( Density of living floor area)
在中国,指居住单元内居室面积总和与居住区、居住小区或住宅组团内土地总面积之百分比。
居住建筑面积密度( Density of residential floor area)
在中国,指居住区、居住小区或住宅组团,居住建筑的总建筑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百分比。
居住人口密度( Density of registered inhabitants)
在中国,指居住区、居住小区或住宅组团中,单位面积内持有正式户口的居住人口数。
人口密度( Population density)
人口数字与所在地区面积之比。
人口分布(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指根据统计得出的某一区域,地区或国家内居民的分布状况。
人口机械增长( Population growth from migration)
在中国,指城市中人口除自然增长外,因其他原因的增长,例如因人口迁移或工作调动,而将户口从一地迁至另一地所造成的人口增长。
居住密度( Residential density)
居住区内的人口数或住房套数与居住区面积之比,分毛密度与净密度两种。毛密度指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或住户房套数与居住区总面积(包括住房用地及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人行道)。而净密度则仅按住房用地计算。
在中国,居住密度有三个主要指标:(1)居住人口密度;(2)居住建筑面积密度;(3)居住面积密度。
高层高密度( High-rise/high density)
在一块土地上建造多栋高层建筑,而其间或四周只余较小空间或小块空地,该块土地上的居住密度因而很高。这种作法常在可建造用地的比较紧张的城市中采用,例如香港。
高层低密度( High-rise/low density)
住房建设的一种方法,即建造一栋或数栋供多户居住的高层公寓楼,而将建设用地的大部分留作空地或绿地。
建筑面积比( Floor-area ratio)
在美国,指控制建筑物体积的指标,即将允许的总建筑面积以用地面积的倍数表示。例如,在一万五千平方英尺的土地上,如建筑面积比为2,即表示其上所建的总建筑面积不得超过三万平方英尺。在英国其相应指标称“容积率”和“建筑面积指标”。
居住建筑面积( Residential floor area)
在中国,指居住建筑的全部建筑面积,即各层外墙皮内的全部楼面积,包括各居住单元的居住面积、辅助面积、公共面积和结构所占的面积。
建筑高度( Building height)
建筑物垂直方向的大小,以层数或尺寸(英尺或米)计。市区的建筑高度一般有规定。,根据住宅建筑设计规范,一至三层为低层,四至六层为多层,七至九层为中高层,十至三十层为高层。
建筑红线( Building line)
按地方建筑规范的规定,建筑物外立面所不能超出的界线。
(四)城市设计与历史性建筑保护类
城市设计( Urban design)
指确定一个城市的活动与目标的总体空间布局,使其具有吸引力并使人感到赏心悦目。城市设计复杂过程中在于以城市的实体安排与居民的社会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为重点。通过对空间及意象的处理,创造一种物质环境,既能使居民感到愉快,又能激励其社区精神。
城市景观( Cityscape)
城市中由街道、广场、建筑物、园林绿化等形成的外观及气氛。
天际线( Skyline)
由许多高大的建筑物在天际形成的轮廓。为现代化大城市的一个特色,如纽约。
空间布局( Space planning)
为提供满足人们居住、舒适和娱乐要求的空间而对建筑物内部的面积使用所做的设计工作。
城市网络( Urban network)
在某一地理区域内所有城市相互之间和它们与周围农村地区之间的多方面联系,包括与区域以外其他城市地区的关系。
临街面( Frontage)
1、一块土地或房产临街的一面;
2、土地房地产沿街的地界长度,以英尺或米度量。如五十英尺长的临街面。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Cultural Cities)
指对具有历史、地理、文化和考古等价值的城市进行的保护。国务院批准确定一些城市为历史文化名城,并有指令性文件,一经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后,该城市的总体规划,包括土地利用、工业和点、建筑风格等,都必须以保护其传统文化为主要目标。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确定北京、西安、扬州、苏州等二十四个城市为历史文化名城。
古建筑保护(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
在中国,指对有历史价值的古代宫殿、寺庙、民居、工程构筑物等进行的保护。其中一部分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范围内,如北京的故宫,一部分则不在其中,如河北省的赵州桥以及各地的民居等。国务院对古建筑保护有专门的指令性文件。
文物古迹保护(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landmarks and sites)
在中国,指对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古迹,无论出土与否,进行的保护,包括墓葬、古代遗址、古刻、工程设施等,如北京的明陵、甘隶省敦煌的石窟。国务院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按国家、省、市、县分级,分别确定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有指令性文件。
历史性建筑保护( Historic preservation)
在美国,指对旧建筑物的修复和重新使用,既是保护国家建筑遗产的手段,又是建造新建筑物的替代办法。1966年的美国国家历史保护法案授权国家园林局拨款保护具有历史意义的市区,遗址和建筑物。
风景名胜保护( Conservation of scenic spots)
在中国,指对于优美的自然风景区,包括名山、大川、名泉、瀑布、石林、溶洞等和历史上流传至今的名胜进行保护。国务院有加强风景名胜保护和加强管理指令性文件,各城市还对于在风景名胜区附近的建设如道路建设、建筑高度、建筑造型与风格等作限制性规定。
历史性市区( Historic district)
在美国,指城市中被正式确定为具有历史意义的的部分,该地段不得拆除,必须加以保护并提高受保护产业的价值。
绿带( Greenbelt)
指围绕城市,由园林和农田等组成的带状地区。一般由官方机构规定,用以限制城市的扩展,防止人口稠密的建成区之间连成一片。
(五)其它
商业网点( Commercial network)
指中国城市中商业与服务业机构的网络。一般按分等分级[例如市区和小区级]设置的原则,即在全市或一定地域范围内布点,以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并确立每个点的作用与经营范围,以及点与点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商业网点的规划是总体规划的一部份,其经营服务内容有副食蔬菜店、零售商店、药店、邮局、储蓄所等等。
城市改造( Urban redevelopment)
利用来自公、私财源的资金,以不同的方法,对旧城进行改造,尤其是在实体方面,包括建造新的建筑物,将旧建筑修复再利用或改作它用,邻里保护,历史性保护及改进基础设施等。
地形测量( Topographic survey)
将某一些区域的地形和实物特征加以测量并绘制成地图,以表示其相对位置和标高。
区位理论( Location Theory)
试图解释决定经济活动分布状况的动力和因素的一种经济理论,尤其是关于公司企业、农业、市镇及市镇内居民的空间分布形态等。中心地带理论和同心区理论是区位理论的一部分。
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我国有的学者对这一定义作了如下补充: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还有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出发定义可持续发展的。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教授则认为,“持续发展是一种具有经济含义的生态概念……一个持续社会的经济和社会体制的结构,应是自然资源和生命系统能够持续维持的结构。”
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或两个关键组成部分:“需要”和对需要的“限制”。满足需要,首先是要满足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对需要的限制主要是指对未来环境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限制,这种能力一旦被突破,必将危及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决定两个要素的关键性因素是:(1)收入再分配以保证不会为了短期存在需要而被迫耗尽自然资源;(2)降低主要是穷人对遭受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暴跌等损害的脆弱性;(3)普遍提供可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如卫生、教育、水和新鲜空气,保护和满足社会最脆弱人群的基本需要,为全体人民,特别是为贫困人民提供发展的平等机会和选择自由。
在市委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在市委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仅供参考。
在市委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篇一】
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就近年来我市城市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有关情况,做好当前和今后几年的城市工作,我先讲几点意见。一会儿,徐光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请大家抓好贯彻落实。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工作,始终把这一工作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进行谋划和推动,初步探索形成了符合周口实际和发展阶段的城镇化思路,有力推进了全市城市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据测算,目前,全市经济总量的65%左右在城镇产出,投资的90%左右在城镇发生,消费的81%左右在城镇实现。可以说,城市已经成为全市集聚人口、资源、要素、产业的最大平台,成为周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战场。
总结近年来全市城市工作取得的成绩,可以概括为“发展定位愈加清晰,体系建设日臻完善,承载能力明显增强,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四句话。发展定位愈加清晰。就是说我们对城市发展方向的定位更加明确坚定。我们在不断推进城市工作和城镇化进程中,按照河南省发展规划对周口的定位,认真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并科学确立了“一极两区三中心”的城市发展定位,完成了《周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30)》编制成果,为周口今后城市发展确定了“成长坐标”,提供了科学的引领导向。体系建设日臻完善。就是说我们已经初步建设形成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城镇化体系。我们明确了“一中心四组团五支撑”的城市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区、县城、重点镇和一般乡镇三级城镇体系,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纽带,城镇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发展活力稳步提高。20**年,全市包括中心城区在内的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464.8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378.7万人,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7.8%。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就是说我们城镇的产业、人口、资源等综合承载能力有了很大增强。近些年,我们坚持把城市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改善放在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全市城市交通、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高。目前,全市城市道路总长度达到1295.3公里,供水管道长度1764.3公里,排水管道长度2103.5公里,公园绿地面积1324.4公顷;全市正式投入运行污水处理厂16座、日处理污水55.5万吨,建成生活垃圾处理场9个,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5%和89%。各县、市按照组团城市、支撑城市的定位,结合自身实际,以不同的抓手推动了城区的快速发展,各县城呈现出齐头并进、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特别是,中心城区发展明显加快,市文化艺术中心、市体育中心、市行政中心、周口公园、和谐公园等项目相继建成,华耀城、碧桂园、沙颍河生态建设等初具规模,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港口物流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中村棚户区改造扎实推进,一座产业基础持续壮大、公共设施不断完善、形象面貌越来越好、生态环境更加优良的宜居宜业中等城市,正在稳步崛起。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就是说我们推进城镇化、加快城市发展的体制机制正在不断完善。近年来,我们落实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切实做到“一基本两牵动三保障”,不断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加快推进“三个一批人”城镇化;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稳步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采取从BT模式到现在推行的PPP模式等多种方式,化解城市建设方面的资金难题。认真落实网格化、精细化管理理念,在中心城区建立了城市管理委员会统筹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机制。中心城区、各县城以及一些重点镇,以创建文明城、卫生城、园林城等为抓手,分别找到了提升自身城市管理质量的办法和途径,形成了一批切实可行的制度和机制,城市管理的水平持续提升。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城市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为“三个亟待改变”。一是城镇化发展水平偏低的现状亟待改变。20**年底,全市城镇化率为37.8%,分别低于全国18.3个百分点(全国56.1%),全省8.8个百分点(河南省46.6%)。与黄淮四市加南阳进行比较,我们分别低于商丘(46.8%)9个百分点、低于信阳(42.7%)4.9个百分点、低于南阳(42.1%)4.3个百分点、低于驻马店(39%)1.2个百分点。可以说,我市是全省城镇化水平最低的城市,这个现状亟待改变。二是中心城区支撑带动能力较弱的现状亟待改变。目前,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80平方公里,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居于靠后位置,这与我们经济总量排名全省第5位和千万人口的大市地位极不相称。同时,与其他省辖市,尤其是先进省辖市相比,我市中心城区的产业集聚度低、综合经济实力不强,棚户区、城中村数量较多,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公共服务水平没有优势,城市的吸纳、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不强,龙头作用不明显。三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高的现状亟待改变。当前,我们的城市规划存在着前瞻性、科学性和执行严肃性不够的问题,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规划、交通规划等缺乏有机衔接。规划执行不严,变更规划、违反规划等现象时有发生。城市建设中重地上轻地下,重外延轻内涵,重开发轻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能力欠缺。城市设计十分薄弱,建筑缺乏周口本地特色,千城一面、千街一面、千楼一面,建筑风格、色彩、形状、天际线等缺乏设计管理。规划执法不严,未批先建,违章建筑、私搭乱建行为大量存在。城市管理相对滞后,城市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严重不足,城市管理的能力与城市发展、群众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拿出针对性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为切实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城市工作,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和省委城市工作会议精神,针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三大关键环节,组织有关部门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结合《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我强调几点意见,具体讲就是要做到“五个坚持,五个着力”。
第一,坚持规划引领,着力维护城市规划权威性。规划是城市建设之本,是城市建设的蓝图。多次强调,规划科学是最大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忌讳。因此,必须更加注重规划先行,强化规划的布局、调控、引领和约束作用。要高起点完善规划体系。重点是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编制城市各层次规划,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依法推进《周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30)》的评审、报批和实施;结合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坚持“多规合一”,深化完善中心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开展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城市市政设施规划、民生专项规划、重点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力度。市、县两级规划部门要积极对接,按照“一中心四组团五支撑”的发展格局,切实做好城市总体规划的新编、修编、衔接等工作。这里特别强调一点,各县市区要抢抓全省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的难得机遇,坚持规划先行,积极推进县城提质扩容发展;学习借鉴外地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经验,规划布局一批周口特色小镇。要全面推行城市设计。按照省里要求,从今年起全省将全面推行城市设计工作,争取三至五年实现城市设计全覆盖。市规划部门要结合上级精神,切实做好城市设计工作,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按照城市设计要求,全面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提高建筑设计水平,塑造彰显周口地域特色和时代风貌的建筑“亮点”。要强化规划执行的严肃性。严格执行规划委员会制度,坚决维护规划的法律刚性,持续加大对规划的动态监测和跟踪管理,坚决避免规划决策中个人意志,杜绝随意变更规划。根据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全省要在三年左右时间内对城市建成区的违法建设进行全面清理拆除。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坚决做好存量“两违”清除工作,遏制新增违法建设。这项工作任务很重,希望各县市区,尤其是中心城区四个区要正视困难,扛牢责任,确保完成任务,共同营造城市建设发展的良好秩序。
第二,坚持项目带动,着力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市正处于城市发展提速和质量提升的关键时期,推进城市加快发展,必须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投入力度,补齐短板,夯实基础,通过项目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扩容提质。要加快项目推进力度。今年,全市确定的以“双十五”和中心城区“四个一批”为核心的226个市级重点项目,很多都是城市基础设施工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又对中心城区城市建设项目进行了具体明确,这些项目我不再具体讲。各责任单位要想方设法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要力争多上项目。今年,省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重点实施“八大工程”,即: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水体整治、公厕建设、供水水质提升、供暖、道路交通畅通、燃气延伸、综合管廊建设。国家住建部也准备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十个全国中心城市、一百个区域中心城市、一千个地区性中心城市、一万个重点镇),要积极组织申报,争取中心城区和一些县城、重点镇进入试点。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对接,争取更多项目、资金、试点落户周口。比如,海绵城市建设,目前鹤壁是全国试点城市,省政府今年将选择部分市、县开展省级试点工作。比如,周口中心城区水系丰富,具有建设海绵城市的良好条件,正在推进生态水系规划建设,能够充分用好海绵城市理念,我们要积极争取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其他几项重大工程领域,我们也要积极行动,充分抓住当前融资成本低的机遇,争取PPP等各类项目资金,力争到2020年完成省定目标任务。要切实提高工程建设标准和质量。这个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像我们一些城区道路,前建后坏,市民百姓对此意见很大。今后的城市建设,特别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建筑质量,严格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明确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五方主体责任,全面推行工程质量承诺书和永久性标示牌制度,无论什么时候发生质量问题,都要严格追究相关主体的责任。加大行政监管力度,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单位要认真落实工程质量属地管理责任,将所有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纳入统一监管,把好质量安全关,把我们的每一个项目都建成放心工程、百年工程。
第三,坚持完善功能,着力增强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公共服务关系民生福祉,要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就必须加快完善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能力。要健全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医疗设施建设,中心城区重点抓好市中心医院东区分院和市中医院东区分院建设,各县市区都要结合各自实际,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功能完善的医疗服务网络。加快教育设施建设,以构建周口“大教育”为抓手,科学修订城市中小学布局专项规划,持之以恒推进城区资源合理配置,完善社区幼儿园、小学、中学等教育设施,逐步缓解“大班额”“入学难”问题。加快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完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和科技科普服务基础设施,推动既有社区和新建居住区按标准建设体育场地和设施,力争到2020年,各县市区体育场所和设施实现标准化配置,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加强城市停车场建设,合理布局超市、菜市场、便利店等商业网点,方便居民生活,让我们的市民群众在城市里生活得更舒适一些,幸福指数更高一些。同时,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要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坚持以政府为主保障困难群体基本住房需求,以市场为主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大力推进城镇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努力改善城镇居民居住条件。中心城区重点加快西城棚户区改造、东成棚户区改造、迎宾馆后三连坑周边棚户区改造、军分区报社周边棚户区改造、关帝庙周边棚户区改造、火车站东边棚户区改造、高铁站控制性片区改造、新区中轴线片区村庄搬迁安置、开发区周边片区改造、港区城乡一体化片区改造等“十大片区”的升级改造,提高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完善功能,美化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现代化程度。各县市要结合本地实际,加大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力度,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的改造任务。加快建立购租并举住房制度,提高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率,促进房地产去库存,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要推进城市绿色发展。大力实施蓝天工程,强化工业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更加严格的施工扬尘污染防治措施,加强机动车污染控制,推进清洁能源利用,尽最大努力减少重污染空气对群众的影响。加强水生态保护,以中心城区沙颍河综合治理为重点,打造滨水生态工程;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中心城区重点实施洼冲沟、流沙河、幸福河、贾东干渠、运粮河、交通干渠、杨脑干渠七条水系生态建设;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与改造,提高城市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力争到2020年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市县城区全部实现雨污分流和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加大垃圾无害化综合处理力度,着力解决垃圾围城问题。强力推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强调,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12个字,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城市管理和服务状况是重要的评判标准。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全面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要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加快数字城管、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现代化水平。中心城区要坚持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体制框架,严格落实网格化管理,争取在城市管理方面走在全市前列,为各县市立标杆、树榜样。各县市要深入实施县级城市管理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下大力气治理群众反映强烈的“脏、乱、差”等城市顽疾。要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为契机,认真总结经验,巩固创建成果,以长效的领导机制作保障,以长效的测评机制强动力,以长效的共建机制聚合力,以长效的管理机制打基础,让我们的城市管理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让我们的管理效果经得起上级的严格检查,经得起历史的长久检验,经得起人民的全面检阅。要加快推进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落实以居住证制度为核心的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突出以产业为基、就业为本,强化住房、学校牵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社会保障、农民权益保障,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确保新进城落户的农村转移人口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享受与原城镇居民同等待遇。要强化城市安全管理。城市安全无小事。各县市区和各有关部门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积极主动排查整治本地、本行业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和安全设施建设标准,加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和设施管理,全面提升抵御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要大力传承培育城市文化。以文化引领城市规划建设,发挥文化大市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周口丰富的易经文化、根祖文化、道家文化、姓氏文化、名人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市政设施、公园绿地、道路交通等城市发展构架中,突出文化内涵,注重文化融入,彰显地域特色,提升城市品质。加大周口“开放、文明、创新、崛起”城市精神和市花、市树、市标、市歌的宣传力度,引导和促进周口市民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社会风尚。
第五,坚持改革创新,着力完善城市工作体制机制。做好城市工作,体制机制是保障。因此,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城市工作体制机制,为周口城市发展和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强大动力。要完善城市依法依规治理机制。充分利用地方立法权,加强调查研究,健全完善一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切实管用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确保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严格执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行政决策法定程序,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纳入重大决策程序,坚决打击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要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加快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确保今年市、县两级城市管理部门基本完成全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定公布工作,力争到2020年,全市城市管理执法体制基本理顺,机构和队伍建设明显加强。全面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部署要求,加快市政公用、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城市管理执法等城市管理相关职能整合,推进执法重心下移和执法事项属地化管理,实现管理执法机构综合设置。探索城市社会化管理机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城市管理和运营。要完善投融资机制。全面放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根据经营性、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项目不同特点,灵活选择合作模式,完善价格调整机制和政府补贴、监管机制,争取更多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落地实施。用好新型城镇化发展基金,抓住机遇,千方百计争取更多基金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完善人才保障机制。我们是农业地区,城市意识、城市文化涵养不够,真懂城市的人不多,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营方面的人才短缺,要特别注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人才的引进和使用。积极把城市工作纳入干部培训规划,重点加强对地方党政负责人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知识培训,培养一批真正懂城市、会管理的干部,提高领导城市工作的能力。大力开展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文明执法培训,全面提高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为做好城市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同志们,做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以中央、省委城市工作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以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城市发展目标,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全市城市工作新局面,为加快实现周口崛起、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湖南省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定额标准
湖南省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定额标准是为了促进湖南省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加强园林绿化行业管理,提高园林绿化养护质量,创精品,树品牌,根据国家和湖南省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情况而制定的,下面是中达咨询带来的关于湖南省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定额标准的主要内容介绍以供参考。
湖南省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定额标准适用于全省公共绿地(含综合公园、社区公园等各类公园)、街道绿地、行道树、防护绿地和生产绿地等的维护管理,单位庭院绿化可参照相应类别绿地执行。
本标准分设公园绿地养护管理标准,下设一、二、三级公园养护管理标准;街道绿地养护管理标准,下设一、二、三级街道绿地养护管理标准;行道树养护管理标准,下设一、二、三级行道树养护管理标准;高架道路地面绿化养护管理标准;生产绿地养护管理标准;居住区绿地养护管理标准;防护绿地养护管理标准。
园林绿化分级标准
(一)公园的分级
根据公园的性质、服务半径、功能要求、设施及内容,可分为三级。
1.一级公园的划分标准:凡符合以下条件的为一级公园。
(1)面积10公顷以上或年游客量50万人次以上。
(2)有完整的管理体系,具有多功能的设备设施,或特色功能,为全市服务。
(3)绿化面貌优良,绿地率不少于70%。
(4)公园内的树林、花坛、草地得到了精心养护,养护水平高。
(5)专类公园(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游乐公园、雕塑公园、盆景园、体育公园、纪念性公园等)均归属一级公园范畴(专类公园不受面积和游客量的限制)。
2.二级公园的划分标准:凡符合以下条件为二级公园。
(1)面积3~9.9公顷,或年游客量30万人次以上。
(2)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具有较好的服务与游乐设施,功能比较齐全,为市区内一定区域的居民服务。
(3)绿化面貌良好、整洁,绿地率不少于70%。
(4)公园内树木、花坛、草地得到良好的养护管理,绿化效果好。
3.三级公园的划分标准:凡符合以下条件为三级公园。
(1)面积在2.9公顷以下或年游客量29万人次以下。
(2)有相应的管理措施,尚有一定的服务设施和常规的儿童活动器械,一般为附近居住区内的居民服务。
(3)绿化面貌较好,绿地率不少于70%。
(4)公园内树木、花坛、草地养护管理一般,绿化效果尚好。
(二)街道绿地的分级
根据街道绿地所处区域,服务半径、功能,可分为三级。
1.一级街道绿地的标准:
(1)一级街道绿地范围:位于市区快速路、主干道(含道路两侧)、车站、码头、机场等大型公共建筑及市级政治、文化、游览、商务中心四周的绿地和小游园。
(2)绿化面貌优良,以植物造景为主,适当点缀建筑小品、雕塑、喷泉、山石等,具有景观特色。
(3)花卉植物(含装饰性的色叶植物)种植面积一般不低于总面积的8%。
2.二级街道绿地的标准:
(1)二级街道绿地范围:位于市区次干道两侧绿地,区级政治、文化、商贸中心旁的绿地。
(2)绿化面貌良好,以植物造景为主,适当点缀小品。
(3)花卉植物(含装饰性色叶植物)种植面积一般不低于总面积的5%。
3.三级街道绿地的标准:
(1)三级街道绿地范围:位于市区的支路和街坊路两侧绿地。
(2)绿化面貌较好,有坐椅等基本的休闲设施。
(3)适当点缀花卉植物。
(三)高架桥道路绿化的界定
高架桥两侧悬挂绿化及桥荫下的地面绿化。高架道路地面绿化属二级街道绿地范围。
(四)行道树的分级
根据行道树种植的区域位置、规格、品种,可分为三级。
1.一级行道树的标准:
(1)在主干道种植的乔木。
(2)根据道路的功能,选择适合的树种,规格要一致。新植行道树的胸径不得小于8cm,车行道边种植的落叶乔木必须有3~4根一级主枝,分叉点一般不低于3.5m。
(3)行道树品种有特色,景观效果好。
2.二级行道树的标准:
(1)在次干道边种植的乔木。
(2)根据道路功能,选择树种,规格基本一致,新植行道树的胸径不得小于8cm,分叉点一般不低于3.5cm。
(3)行道树品种较有特色,景观效果较好。
3.三级行道树的标准:
(1)在支路和街坊道路种植的乔木。
(2)新植行道树的胸径不得小于6cm,分叉点一般不低于3.5m。.
(3)行道树景观一般。
三、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标准
(一)公园绿地养护管理标准
1.一级公园管理标准:
(1)树木群落结构合理,林相完整,植物层次丰富,乔灌花草配置合理,无裸露黄土,无水土流失。树木种间、株间生长空间与层次处理得当,整体景观效果好。
(2)植物生长茁壮,树形完美,枝叶茂盛,季相分明,针叶林有明显的顶端生长势,花灌木开花结果,整形树树形优美,绿墙、绿篱不空脚、形杰什,地被植物为四季常绿观花或观叶品种,无野生植物攀绕树木,树下林地无杂草。
(3)新栽树木成活率95%以上,树木保存率98%以上。
(4)有一定规模的草坪,无光秃现象,覆盖率在95%以上。草种纯、生长旺、有一定厚度,草根不裸露。生长季节不泛黄,草高不超过6cm,无杂草,草坪平整,边缘线清晰。常年保持整洁,不积水。
(5)花坛图形美观、有特色,月月有花,花期整齐。花卉生长健壮、花形正、花色艳,株行距适宜,不露底土。无缺株、无倒伏、无枯枝残花,无杂草垃圾,无病虫害。
(6)公园水体保持整洁,无漂浮物和垃圾等杂物,水质透明,达到旅游观光B类标准要求。
(7)园林建筑、构筑设施、游憩设施、卫生设施和导游设施完整无损。厕所设施完好、整洁无异味、无蚊蝇孽生地、安全和防护设施完好。
(8)园内古树名木档案齐全,标志牌和保护设施齐全完好,养护周到。
(9)病虫害防治采取“综合防治,预防为主”的方针,树木基本无病害危害迹象,虫害危害率控制如下:食叶性害虫<5%;刺吸性害虫<10%;蛀干性害虫<3%。
2.二级公园管理标准:
(1)树木群落结构合理,有较完整的层次和不少于两层的林相结构,无裸露黄土,无明显水土流失现象。
(2)植物生长良好,空间分布合理,树形符合自然生长特性。整形树保持其形态。地被植物为观花或观叶品种,无野生植物攀绕树木,树下林地基本无杂草。
(3)新栽树木成活率95%以上,树木保存率98%以上。
(4)草坪覆盖率在95%以上,基本无光秃现象。草种较纯、基本无杂草、生长整齐,生长季节草高不超过6cm。草坪保持整洁,无积水,无垃圾。
(5)花坛布置整体效果好,四季有花(保持有花期6个月)、花期整齐。花卉生长良好、花色艳丽,株行距适宜,不露底土。缺株不超过5处,无倒伏现象,基本无枯枝残花,无杂草垃圾。
(6)公园水体保持整洁,水质透明,基本无漂浮物和垃圾等杂物,达到旅游观光B类标准要求。
(7)园林建筑、构筑设施、游憩卫生设施和导游设施基本完好。厕所设施较好、较整洁、基本无蚊蝇孽生地、安全和防护设施完好。
(8)园内古树名木档案齐全,标志牌和保护设施基本完好,养护较好。
(9)病虫害防治采取“综合防治,预防为主”的方针,无明显病害危害现象,虫害危害率控制如下:食叶性害虫<8%;刺吸性害虫<15%;蛀干性害虫<5%。
3.三级公园管理标准:
(1)乔灌木种植成片状或带状,整体绿化效果较好。
(2)植物生长健壮、正常,无枯枝死树。有30%以上面积种养地被植物,没有地被植物的区域内杂草高度不超过25cm或用有机物覆盖。野生藤类、杂草及时清除。
(3)新栽树木成活率95%以上,树木保存率98%以上。
(4)有草坪,覆盖率在90%以上,草坪生长较整齐,草坪基本上保持整洁,不积水,基本无垃圾、杂物。
(5)花坛布置效果较好,三季有花(保持有花期5~6个月),花期较整齐,花卉生长较好,基本不露底土,缺损不超过5~8处,基本无倒伏现象,基本无枯枝残花,无杂草垃圾。
(6)公园水体基本整洁,水质基本达到旅游观光C类标准要求。
(7)园林建筑、构筑设施、游憩设施、卫生设施和导游设施较完好,无沉积垃圾,安全和防护设施完好。
(8)园内古树名木能建档挂牌,有较完善的保护和养护措施。
(9)病虫害防治坚持“综合防治,预防为主”的方针,无因病害危害而断枝、倒伏现象,虫害危害率控制如下:食叶性害虫<10%;刺吸性害虫<20%;蛀干性害虫<8%。
(二)街道绿地养护管理标准
1.一级街道绿地养护管理标准:
(1)街道绿地树木群落结构合理,林相完整,层次丰富,树木种间株间生长空间与层次处理得当,整体观赏效果好,无裸露黄土。
(2)树木树形完美,生长健壮,树叶茂盛,季相分明,针叶林有明显的顶端生长势,花灌木开花结果,整形树有较好的形态,地被植物为四季常绿观花或观叶品种。
(3)花卉健壮,株行距适宜,花期整齐,布置图案美观,按月开花。
(4)草地草种纯、生长旺,无光秃现象。
(5)绿地内无大的野草、无缠绕性和攀缘性杂草,基本无其他杂草,整洁、无垃圾。
(6)树木栽植成活率95%以上,树木保存率98%以上。
(7)病虫害防治采取“综合防治、预防为主”的方针,基本无病害危害迹象,虫害危害率控制如下:食叶性害虫<5%;刺吸性虫害<10%;蛀干害虫<3%。
(8)绿地土壤疏松,地表无积水,充分利用有机肥增强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PH值6.0~7.5,有机质大于或等于30g/kg,有效土层大于或等于100cm。
(9)建筑小品、安全、防护等辅助设施完好、整洁。
2.二级街道绿地养护管理标准
(1)街道绿地树木林相结构合理。以乔木为主的树坛,其下有灌木或草坪、地被植物,无裸露黄土。
(2)树木生长势良好,适时修剪,疏密得当,有较好的观赏效果,地被植物为观花或观叶品种。
(3)重大节日、活动,做到绿地有花且花期一致,花色艳丽,缺株不超过3~5处,花卉布置整体效果好。
(4)草地草种较纯,基本无光秃现象。
(5)绿地内无缠绕性、攀缘性杂草,杂草高度控制在6cm以下,不影响景观效果,绿地较整洁。
(6)树木栽植成活率95%以上,树木保存率98%以上。
(7)病虫害防治采取“综合防治、预防为主”的方针,病害危害无明显迹象,虫害危害率控制如下:食叶性害虫<8%;刺吸性虫害<15%;蛀干害虫<5%。
(8)绿地土壤疏松,地表无积水,充分利用有机肥增强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pH值6.0~7.5,有机质大于或等于25g/kg,有效土层大于或等于80cm。
(9)建筑小品、安全、防护等辅助设施较好,较整洁,基本无破损。
3.三级街道绿地养护管理标准
(1)街道绿地乔灌木种植成片状或带状,有完整的景观效果,无裸露黄土。
(2)树木生长旺盛,适时修剪。绿地内有30%1~2上面积种植地被植物,其他可选择适度控制的野草及有机覆盖物覆盖地表。
(3)节假日有花卉布置。
(4)无缠绕性、攀缘性杂草,控制杂草高度以不影响景观效果为度。
(5)树木栽植成活率95%以上,树木保存率98%以上。
(6)病虫害防治采取“综合防治、预防为主”的方针,无因病害引起断枝、倒伏现象,虫害危害率控制如下:食叶性害虫<10%;刺吸性虫害<20%;蛀干害虫<8%。
(7)绿地土壤疏松,地表无积水,充分利用有机肥增强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pH值6.0~7.8,有机质大于或等于20g/kg,有效土层大于或等于60cm。
(8)有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
(9)绿地较整洁,基本无垃圾。
(三)行道树养护管理标准
1.一级行道树养护管理标准
(1)行道树整齐、生长良好,青枝绿叶,长势茂盛(含地被植物)树冠丰满完整,具有一定的遮荫及观赏效果。
(2)行道树栽植成活率达95%以上,保存率达98%以上,道路绿化普及率98%以上。
(3)树木无徒长枝、病虫枝、过密枝、并生枝、交叉枝、下垂枝、枯枝、损伤枝,处理好与架空线的关系,修剪按技术规程操作。
(4)树穴有平整漏空盖板或种植地被植物,树穴不积水,无裸露黄土。
(5)行道树道路有群体特色效果,选用的品种应保持一定数量,不低于200株,规格统一,补植树品种规格与原植树木规格保持一致。
(6)无缺株、死树,树木端正。
(7)保护桩扎缚规范化,无断桩、坏桩。
(8)基本无病害危害迹象,蛀干性虫害危害率不超过3%。
(9)防倒伏,防雪压,有完善的防大风、大雪的措施。
(10)保持水土肥力,pH值6.0~7.8,有机质含量大于或等于25g/kg,有效土层(长X宽X深)各大于或等于100cm。
2.二级行道树养护管理标准
(1)行道树冠完整,长势良好,有较好的遮荫及观赏效果。
(2)行道树栽植成活率达95%以上,保存率达98%以上,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8%以上。
(3)树木基本无徒长枝、病虫枝、过密枝、并生枝、交叉枝、下垂枝、枯枝。能处理好与架空线的矛盾。修剪应按技术规程操作。
(4)树穴有平整漏空盖板或种植地被植物,树穴不积水,无裸露黄土。
(5)行道树品种规格统一,有良好的街道绿化景观。
(6)无缺株,无死树,树木不倾斜。
(7)有保护桩,基本无断桩、坏桩,桩位扎缚较有效。
(8)病虫害危害不明显,蛀干虫害危害率不超过5%。
(9)防倒伏,防雪压,有良好的防大风、防雪压的措施。
(10)保持水土肥力,pH值6.0~7.8,有机质含量大于或等于25g/kg,有效土层(长X宽X深)各大于或等于100cm。
3.三级行道树养护管理标准
(1)行道树树冠基本保持完整,有较好的街道绿化景观。

(2)行道树栽植成活率达95%以上,保存率达98%以上,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8%以上。
(3)树木基本无徒长枝、病虫株、过密枝、并生枝、交叉枝、下垂枝、枯枝。能处理好与架空线的矛盾,一般能按修剪技术规程操作。
(4)树穴不积水,有较完整的植物或防护覆盖。
(5)行道树品种规格较统一,有较好的街道绿化景观。
(6)基本无缺株,无死树现象,树木基本无非造型性倾斜。
(7)有病虫害控制措施,蛀干害虫危害率不超过10%。
(8)防倒伏、防雪压,有较好的防大风、防大雪的措施。
(9)有保持桩,基本无断桩、坏桩,桩位扎缚较牢。
(10)保持水土肥力,PH值6.0~7.8,有机质含量大于或等于25g/kg,有效土层(长X宽x深)大于或等于100cm。
(四)高架道路地面绿化养护管理标准
1.按高架道路地面绿化的立地条件,对植物进行精细管护,形成良好的高架道路绿化景观。
2.新栽树木成活率达95%l;2_k,树木保存率达98%以上。
3.采用修剪等手法,控制植物高度,不影响交通安全视线。
4.重要地段的景观应按设计要求,精心养护,形成独特的植物景观。整形植物及时修剪,保持最佳形态,悬垂植物生长健壮,整体效果好。
5.花卉株行距适宜、无空秃,花期整齐,色彩效果好。
6.高架桥绿地无裸露地,可种植耐荫地被植物或铺设草坪。
7.绿地内无枯枝残叶,无明显杂草,整洁、无垃圾。
8.辅助设施完整无损,安全、整洁、美观。
9.绿地土壤疏松,无积水,充分利用有机物,增强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pH值6.7~7.5,有机质含量大于或等于25g/kg。
10.病虫害防治采取“综合防治,预防为主”的方针,病虫害危害控制在不影响观赏效果的程度之内。
11.喷灌、滴灌等设施维护及时,保持正常运行。
(五)生产绿地养护管理标准
1.圃地整齐,按品种及栽植类别划分地块,相对集中成片,工地平整,排水畅通,不积水。
2.各种苗木、花卉的繁殖成活率一般在90%以上,移栽成活率在95%以上。
3.揭盖草,除杂草、间苗、施肥、打药等一系列管养工作规范、及时,做到圃地无杂草。
4.施肥,灌溉做到不跑肥、不漏水、不冲苗、不烧坏苗木根叶。病虫害防治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用生物、化学和物理等方法进行防治,并注意保护天敌。
5.按不同品种及时进行修剪整形,一般以自然树形为主,因树造型,轻量勤修,剪除枯枝、病虫枝、徒长枝、交叉枝,内堂通透、分枝均匀,冠幅丰满,干冠比例适宜。
6.及时中耕,松土除草,做到圃地不板结。用除草剂除草,正确选用不同药剂,严格配比,除草率在90%以上,并且不产生药害。
7.草坪及时除杂草,纯度达到95%以上,及时修剪控制高度,对低凹不平处,及时补盖黄土,补植草皮,保持草坪平整度。
8.起挖苗木不伤苗木枝干,不损坏主根。带土球苗木,土球直径不小于苗木根茎周长2~3倍,用草绳包扎结实,做到起挖、运输、栽植的全过程不松土,不散球。
9.地栽花卉栽植整齐,生长健壮,无杂草。盆栽花卉摆放整齐,盆土不板结,盆内无杂草。多年生花木及盆景适时换盆。各种花卉盆景生长壮实,叶绿丰满,花大色艳,盛花期鲜花盛开。
10.花卉、盆景吊缀造型精美,巧夺天工,具有造型艺术美、诗情画意、命名确切。
11.加强预防旱、涝、风、雪、严寒、酷热等自然灾害和人、畜的损伤,提高苗木保存率。
12.合理间作、套种、轮作和补苗,提高土地利用率。
13.加强水电管理、喷灌设施的维修,保持设施的正常运转。
14.管理科学,有完整的技术档案,有圃地规划图、生产图、育苗技术资料、苗圃建设任务书,有育苗规划、各类统计报表、调查总结报告和技术总结等。
(六)防护绿地养护管理标准
1.防护绿地中的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防风林、城市组团隔离带的林相结构合理,有较完整的绿化层次,天际线错落有致,无裸露黄土,有较好的景观效果。
2.植物生长良好,空间分布合理,有覆盖较好的地被植物,基本无野生植物攀绕树木。
3.新栽树木成活率达95%以上,树木保存率达98%以上。
4.林带中的草坪,基本无光秃现象,草种较纯,生长整齐,基本无杂草。
5.林带中的水体,保持整洁,无漂浮物和垃圾等杂物,水质好,达到观赏标准。
6.林带中的园林建筑小品、安全和防护设施基本完好。
7.病虫害防治采取“综合防治,预防为主”的方针,基本无病害危害迹象,虫害发生率控制在10%以下。
(七)居住绿地养护管理标准
1.居住区的组团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共绿地、小区道路绿地等的植物配置合理,层次丰富。黄土不裸露,景观效果好。
2.园林树木生长健壮,树形完美茂盛,季相分明。绿篱线、面符合造型要求,不空脚。地被植物为四季常绿观花或观叶品种,无野生藤本植物攀绕树木。
3.草坪平整、整洁、无杂草、无病虫害、无裸露土面、无垃圾、无积水。
4.花坛图案美观,特色鲜明,有立体感。花卉生长健壮,花大色艳。开花期整齐,四季有花。无缺株、无枯枝残花、无倒伏、无杂草、无垃圾。
5.水体整洁、水质透明、无漂浮物和垃圾等杂物,达到旅游观光B类标准要求。
6.园林建筑、构筑设施、游憩设施、安全和防护设施、喷灌设施完整无损。
7.古树名木均建挡挂牌,养护好。
8.基本无病害危害迹象,虫害发生控制率在5%以下。
9.新栽树木成活率在95%以上,树木保存率在98%以上。
10.居住区的人口处、会所及干道两侧摆放的盆栽植物及时更换、保持常换常新的最佳状态。
四、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定额
(一)本定额分类为公园绿地、街道绿地、行道树、防护绿地和生产绿地,适用于全省园林绿化行业。
1.公园绿地: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息,开展户外科普、文体及健身等活动,向全社会开放,有较完善的设施及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
公园绿地分三级:
一级公园:面积10公顷以上;
二级公园:面积3~9.9公顷;
三级公园:面积2.9公顷以下。
各专类公园列入一级公园。
2.街道绿地:指城市道路及广场范围内的用于绿化的用地。分为道路绿带(包括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路侧绿带)、交通岛绿地(包括中心岛绿地、导向岛绿地、立体交叉绿岛)、交通广场绿地和停车场绿地等。
3.行道树:指车行道边或人行道边种植的相对规则统一的乔木。
4.防护绿地:指用于隔离、卫生和安全为目的的林带及绿地(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防风林、城市组团隔离带等)。
5.生产绿地:指生产各种绿化植物材料的用地(含苗圃、花圃、草圃等)。
(二)定额内容:包括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用工量、为绿化养护管理所发生的所有物耗、各种非经营性的服务、机器具设施的维修管理。
1.定额中的直接用工:指直接用于绿化养护的人工。
2.福利费:指财政规定的职工福利费、医保、公积金、养老统筹费、失业保险费,合计41%。
3.机械使用费:包括各种机动车辆的台班、运输费和动力机械的使用物耗。用量的计算单位以每8小时为一台班。
4.定额中材料及经费:材料是指肥料、药剂、乔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草皮。各类绿地中建筑、道路、驳岸、桥梁和对绿化养护有密切关系的一切设施维修均按每平方米计算经费。
5.全面更新改造绿化、节日或特殊需要更换花卉植物,都不属本定额范畴。因养护管理需要更新购置大型机动工具亦不属本定额范畴。
6.间接费:为绿化服务和促进绿化养护所提供的技术管理、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的用工,是直接养护费的8%。
(三)定额编制的方法是经验与计算实测相结合。
(四)本定额的核算单位:各公园、绿地均为万平方米,行道树以百株计算,经费为元。
(五)本定额(除生产绿地外)是将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劳动定额、物质消耗定额和以价值量为基础的三者合一。价值量的核算按平均价格,其中各种物质材料、工具价格是综合平均经费。人工费按全省的职工平均收入计算,具体年度数值的确定,可以始实施年的人工费为基数,乘以计算年全省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与基数年全省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之比的系数(即比率)。台班费亦按综合平均价。每一年相应调整定额。
(六)居住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等可参照本定额内相应同性质的绿地。
(七)本定额的具体应用问题,由省建设厅城建处负责解释。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云南省普洱城市管理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城市管理,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根据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普洱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普洱市城市规划区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的普洱市城市规划区,是指普洱市思茅区的城市建成区和规划控制区。第三条城市管理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绿色发展、服务优先、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原则。第四条普洱市人民政府、思茅区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城市管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城市管理协调机制,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
市、区人民政府相关行政主管部门、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城市管理工作。
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按照批准的权限开展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第五条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行政主管部门、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城市管理活动中,对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重大利益的事项,应当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
鼓励单位和个人参与市容、园林绿化和环境卫生等公益活动。第二章规划与建设第六条城市规划的编制应当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民族文化、地域特色,保持传统风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城市规划经批准后,应当向社会公布,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第七条街巷与地块的空间环境设计,应当符合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建筑体量、形式、风格与色彩应当与普洱城市风貌相协调。
城市建筑物高度应当符合空间环境设计,满足都市天际线和机场、气象台、微波通信、历史文化遗迹、文物保护的有关规定。第八条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的要求,建设和完善各类市政公用设施,并设置规范的标识、标牌。第九条建设用地应当符合城市规划确定的土地使用性质和开发强度,经批准的建设用地不得擅自调整。
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道路、管线及其他工程设施,应当办理审批手续。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项目应当按照规定配建道路、管线、停车场(库、泊位)、消防、绿化、供排水、环境卫生、太阳能供热、无障碍等设施,并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交付使用。第十条城市地下空间应当统一规划、合理开发。地下空间的工程建设应当符合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满足人民防空和避灾防灾等需要。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规划统一组织建设和管理地下综合管廊(沟),为城市管网入地提供条件。
城市规划控制区内的电力、通信、给排水、供气等管线应当埋设入地。
城市建成区已建的架空管线应当逐步改造入地。第十一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可以按照规定对预留宅基地进行统一调配。
新申请宅基地或者使用现有宅基地新建、改建、扩建房屋应当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并严格按照规划建设。第十二条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设置连续、封闭、高度不低于2米的围挡,实行封闭式施工;
(二)物料、机具和废弃物等堆放在建设工地范围内;
(三)采取湿式拆除作业,对裸露场地和集中堆放的土方、散料,采取覆盖、固化、绿化或者拦挡等措施;
(四)配备冲洗设施,保持运输车辆清洁;
(五)配置污水处理设施,对施工产生的废水、泥浆进行处理;
(六)竣工后及时清理、平整场地,对因施工损坏的周边环境及时进行修复。第十三条建设工程产生的建筑垃圾、渣土、泥浆等废弃物,由建设单位按照相关规定处置。
运输建筑垃圾、渣土、泥浆的车辆,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密闭运输;
(二)不得车轮带泥行驶;
(三)不得沿途泼洒;
(四)按照规定的时间和线路运送到指定场地。第十四条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对在建的违法建(构)筑物、设施,应当责令当事人立即停止建设、限期拆除;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自行拆除的,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可以查封施工现场、扣押施工工具和依法强制拆除,并可以书面通知供水、供电单位不予提供施工用水、用电。对其中在建的存在安全隐患且危及公共安全的违法建(构)筑物、设施,应当立即组织拆除,消除安全隐患。
实施强制拆除违法建(构)筑物、设施的费用,由被执行人承担。
违法建设的建(构)筑物、设施投入经营使用的,或者违反规定擅自改变建(构)筑物、设施使用功能的,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作出行政处理决定时,应当书面通知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和供水、供电单位,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和供水、供电单位不予核发相关许可证照和提供经营用水、用电。
违反规定擅自改变建(构)筑物、设施使用功能的,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作出行政处理决定时,应当书面通知土地房屋登记机构,土地房屋登记机构不予办理房屋转移登记。违法状态消除后,经当事人申请,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应当在10日内核实并书面通知登记机构取消限制措施。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都市天际线生态排水和都市天际线河流没水了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5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