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第五人格期约钢琴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第五人格期约钢琴以及约定钢琴弹唱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19世纪初,欧洲文学艺术普遍形成了一种新的潮流和新的风格,就是浪漫主义.随着西方音乐史上浪漫主义的形成,钢琴音乐进入它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许多作曲家开始从个人的情感角度去观察世界,以突出自我感受,将灵感及超人的作曲才能尽情发挥于精致、玲珑的钢琴小品中.这时的德国先后出现了四位作曲大师: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勃拉姆斯,他们为世界钢琴小品的写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
产生在十九世纪初。
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上则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
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艺术表现形式也较以前有了新的变化,出
现了浪漫主义思潮与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浪漫主义音乐与古典主义
音乐所不同的是,它承袭古典乐派作曲家的传统,在此基础上也有
了新的探索。如强调音乐要与诗歌、戏剧、绘画等音乐以外的其他
艺术相结合,提倡一种综合艺术;提倡标题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感
觉的表现,作品常常带有自传的色彩;作品富于幻想性,描写大自
然的作品很多,因为大自然很平静,没有矛盾,是理想的境界;重
视戏剧,研究民族、民间的音乐文学,从中吸取营养,作品具有民
族特色。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是继承古典乐派,但内容上却
有很大的差异,夸张的手法也使用的特别多。在音乐形式上,它突
破了古典音乐均衡完整的形式结构的限制,有更大的自由性。单乐
章题材的器乐曲繁多,主要是器乐小品,如即兴曲、夜曲、练习曲、
叙事曲、幻想曲、前奏曲、无词曲以及各种舞曲——玛祖卡、圆舞
曲、波尔卡等。在众多的器乐小品中,钢琴小品居多。声乐的作品
中出现了大量的艺术歌曲,并将诸多的声乐小品串联起来形成套曲,
如舒柏特《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等,就是浪漫乐派创新
的艺术题材。和声是表现浪漫主义色彩的重要工具,不谐和音的扩
大和自由使用,7和弦和9和弦以及半音法和转调在乐曲里的经常出
现,扩大了和声范围及表现功,增强了和声的色彩。作曲家创立了
多乐章的标题交想曲和单乐章的标题交响诗,这是浪漫主义音乐的
重要的形式。
浪漫注意音乐以它特有的强烈、自由、奔放的风格与古典主义
音乐的严谨、典雅、端庄的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如果贝多芬的
音乐只是黑白电影或版画的话,那么浪漫乐派作品则像水彩画和五
颜六色的油画。这一时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浪漫主义音乐流派。一
种是以勃拉姆斯为主要代表的保守浪漫主义,另一种是积极浪漫主
义。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也是欧洲音乐发展史上成果最为丰富的时期,
它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优良传统,并有大胆的创新,
这一时期的许多音乐珍品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浪漫派,也就是浪漫主义。欧洲浪漫主义思潮出现在十八世纪下半叶,首先反映在文学中,后来扩及到包括音乐在内的整个艺术领域。浪漫主义是对传统、古典模式和束缚个性的种种权威的反叛,重视个性、主观、情感的自由表现和抒发。
音乐的浪漫主义大约自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出现,直到十九世纪末,是浪漫主义迅猛发展,席卷整个欧洲的时代,二十世纪初,浪漫主义开始衰落,但仍然有少数音乐家坚持浪漫主义风格。
贝多芬是欧洲音乐从古典向浪漫时期转变中承上启下的作曲家。整体上他遵循古典形式,但已经在突破。更重要的是他已经着力于在音乐中表现他的个性,努力在人格、精神上争得独立和自由。
直到贝多芬为止,音乐家们都是在贵族的“保护”下生存的,这使他们处于依附他人的社会地位。莫扎特、贝多芬都为争取独立的社会地位付出了巨大痛苦的代价,直到浪漫主义时代,音乐家才成为自由、独立的艺术家。但精神上的自由却不等于物质上的幸福,这使他们常常处于“痛苦的自由”的矛盾之中。
浪漫主义音乐最显著的特征,是重视个人主观情感的抒发。他们的创作灵感,来自他们的情感世界,来自对大自然的微妙观感、触情生情,来自诗歌、戏剧、绘画等姊妹艺术的启迪,来自神话、传说和民间文学引发的幻想、想象。于是,标题音乐盛行起来。他们也应用古典传统的形式或曲体名称,但往往以全新的、自由的方式处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形式。例如“性格小品”就很有代表性,这是一种随兴之所至,表现某种情趣、心境、感触的小曲。
当然,他们不拘泥于传统形式,不等于完全不注意形式。他们抒发的情感也不都局限于个人生活的狭小天地。优秀的浪漫主义音乐,都有与他们的音乐内容相适应的完美的形式。而他们的音乐内容,也远远超出了个人的范围,具有广泛社会性、普遍性的道德伦理的意义。
在浪漫主义时期,出现了专门以演奏为职业的钢琴家。在这以前,作曲家与演奏家是合而为一的。就是说,钢琴曲大都是由写作乐曲的作曲家自己演奏。职业钢琴家的出现,意味着作曲与演奏的分工。分工的结果,是演奏技巧的空前提高。那种令人耳晕目眩的超级技巧,是音乐会获得成功的因素之一。适应这种需要,这时期出现许多含有高超演奏技巧的钢琴曲,与此同时,大量目的只是为练习技术的钢琴练习曲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那位“折磨”了几代钢琴家的贝多芬的学生、李斯特的老师,车尔尼(1791—1858)的没完没了的练习曲,就写于这时期。除他外,克列门蒂(1752—1857、克拉玛(1771—1858)、莫什科夫斯基(1854—1925)等人,也都写下了有价值的技术练习曲。
总之,浪漫派时期,钢琴艺术得到全面、高度的发展。假如我们乐于平均起来计算一下,在今天的音乐厅里听到的钢琴曲目中,浪漫派钢琴曲仍然占有最大的比例。我们的漫游,也将尽可能多停留一些地方。
欧洲音乐进入浪漫主义时代的第一位重要作曲家是威伯(1786—1826)。他是德国民族歌剧的先驱人物。他也是一位优秀的钢琴家,创作了四首钢琴奏鸣曲,许多舞曲。他的广为人知的钢琴曲是《华丽回旋曲》和《邀舞》,都写于1819年。两首作品的性质也相近,都华丽、明快,在优美、轻松之中透露出浪漫主义的气息。《华丽回旋曲》的主题是:
与这首作品相比,他的《邀舞》流传的要更广些。邀,就是邀请,乐曲描写的是邀请跳舞的情景。威伯本人对乐曲给予了生动的解释,大意是:开始是一个男的很有礼貌的邀请一个女的跳舞:
这条低音区的上行旋律表达着这个男人诚恳的态度。但女的有点不好意思,也很有礼貌,不过谢绝了:
但男的又一次邀请,低音旋律又重复一次。这次,引出了两人的交谈,很自然的共进舞池。后来就是华美的多段圆舞曲了,是一听就清楚的优雅的舞蹈场面。当舞蹈音乐停止后,类似开头的音乐再次出现,这回是男的向女的表达谢意,两人友好地互相告别。这是典型的浪漫主义标题音乐。标题带有情节性音乐也沿着情节的线索发展。
舒伯特(1797—1828)是早期浪漫派又一位代表人物。他有着与莫扎特相似的天才,却经受了比莫扎特更多的困苦。他31岁早逝,仅比贝多芬晚去世一年。他是艺术歌曲的伟大作曲家,也创作了著名的交响音乐作品。他在钢琴音乐上也有建树。他一生写了十六首钢琴奏鸣曲,还有许许多多“即兴曲”、“音乐的瞬间”(这是舒伯特首创的名称)、“进行曲”等等小品。这些作品被称为性格式小品,每曲都表现一种特定的、语言无法形容的微妙的情绪和感受,展示出一个奇妙的音乐世界。他的一些小品我们都早已耳熟了,比如第二首《音乐的瞬间》,在许多场合都会听到:
这就是舒伯特在瞬息间产生的音乐灵感谱成的美丽可爱的小曲。对于这类小曲,不必费心去想“表现的是什么”,它表现的就是你听到和感到的。他的《即兴曲》也是这样。比如《E大调即兴曲》,让你的情绪、你的想象跟随着那串蜿蜒起伏迅速流动的音流飞翔就是了,肯定把你带到美妙迷人的地方
1.关于赞美钢琴的诗句
关于赞美钢琴的诗句 1.赞美钢琴的句子
1、钢琴弹出声音如泉水,行云流水般从指间倾泻而下;钢琴声如天籁,奏出心中最美的歌谣;钢琴声如山涧小径,蜿蜿蜒蜒、百折千回;钢琴声如大自然的歌声,不禁雕琢、质朴自然;钢琴声是心声,它诠释着弹奏者内心的波澜起伏和心路历程;钢琴声是美玉,温润柔和,贴近心灵;钢琴声是泉水,配合着心的律动,溶入血液.关于钢琴的唯美句子
2、钢琴如生活,是一首永远弹不完的小曲,我们得认真严肃对待每一个音符,让我们用心感受琴声,用心感悟人生。
3、我喜欢钢琴,用它能弹秦出很多各种感情的乐曲。伤心的时候弹钢琴,你会愉快起来;生气的时候弹钢琴,你会开心起来;受到挫折的进修弹钢琴,你会坚强起来。现在我感觉到弹钢琴没什么大不了的!是呀!不管学什么,只要用心学,一定会学得很棒。啊!钢琴,你给我带来的快乐说不完!
4、掀开琴盖,怎么又黑又白的?认真地数了数,哦,白色的有52个,黑色的有36个,呀!真漂亮!我又听到了钢琴的旋律,一高,一低,有些含有哀伤,有些带着快乐的,我简直无法控制到心里对钢琴的喜爱,它就像是一个可爱的精灵,延续着我与钢琴的那份甜蜜。
5、钢琴,是我接触的第一样乐器。妈妈说,我第一次碰到钢琴时乐个不停,爬上钢琴,用手脚踩着琴键,每发一个音我就哈哈大笑,笑时的声音活像老母鸡。从那以后,我对钢琴有了一种神往。
6、学习钢琴开阔了我的视野。通过学钢琴,我认识了世界着名的音乐家:欧洲音乐之父巴赫,交响乐家海顿,音乐神童莫扎特,乐圣贝多芬,歌曲之王舒伯特,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等;我识别了民间音乐古典音乐现代音乐;识别了奏鸣曲交响乐圆舞曲,还学会弹奏大量的世界钢琴名曲,如《致爱丽丝》《小狗圆舞曲》等。
7、学习钢琴磨练了我的意志。学习钢琴是非常不容易的,它需要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在未学钢琴之前,在我的脑海里,总是老师那严肃的面孔,那事先布置好的作业,那反复无味的机械练习,永远改不完的错别字和错数学题,让我对学习索然无味。
8、午后两点半的阳光,慵懒,悠然,沿着它古老而优雅的弧线缓缓流淌。这架钢琴已经在这里很久了,久远到打从她记事起,就一直带着崇敬的心情去仰望。手指在琴键上轻快的舞蹈,从低音滑到高音,绽开一路玫瑰色的风景;又从高音徐徐降落,像散落了一地珍珠,细碎却泛着光泽。她深深的爱着这架老琴,爱它唱出的每一个音符,爱它缱绻相依的情愫,爱上午后两点半的时光,沉醉在如水的音乐里。
9、我像热爱晶莹剔透的冰山一样热爱着钢琴,我像热爱绚丽灿烂的彩虹一样热爱着钢琴。每当我坦然地坐在钢琴前,深情地抚摩它的时候,我总会从中感受到生命的多彩。
2.关于弹琴优美的句子
1、午后两点半的阳光,慵懒,悠然,沿着它古老而优雅的弧线缓缓流淌。
这架钢琴已经在这里很久了,久远到打从她记事起,就一直带着崇敬的心情去仰望。手指在琴键上轻快的舞蹈,从低音滑到高音,绽开一路玫瑰色的风景;又从高音徐徐降落,像散落了一地珍珠,细碎却泛着光泽。
她深深的爱着这架老琴,爱它唱出的每一个音符,爱它缱绻相依的情愫,爱上午后两点半的时光,沉醉在如水的音乐里。 2、我像热爱晶莹剔透的冰山一样热爱着钢琴,我像热爱绚丽灿烂的彩虹一样热爱着钢琴。
每当我坦然地坐在钢琴前,深情地抚摩它的时候,我总会从中感受到生命的多彩。 3、在一个寂静无声的夜晚,月光如水般倾泻,把大地装点得一片神秘的银白。
这时悠扬地响起如流水般的琴声,回荡在水天之间,涤荡在灵魂中的激动与狂妄,你是否感到心旷神怡呢?要是我,我的灵魂早已飘飘然了,早就沉醉得不能自已了。这也难怪,因为,我和钢琴有一种奇妙的缘分。
4、钢琴如生活,是一首永远弹不完的小曲,我们得认真严肃对待每一个音符,让我们用心感受琴声,用心感悟人生。 5、钢琴,是我接触的第一样乐器。
妈妈说,我第一次碰到钢琴时乐个不停,爬上钢琴,用手脚踩着琴键,每发一个音我就哈哈大笑,笑时的声音活像老母鸡。从那以后,我对钢琴有了一种神往。
6、触摸钢琴,就被它那淳朴与高贵迷恋地神魂颠倒,这是何等可爱?!只见老师修长的手指在琴键上轻快的跳跃,仿佛是雨天河畔里自由游翔的小鱼,穿梭在水与自然之间,这时,美妙的音符围绕着我,束缚着我的心。我与钢琴的那份甜蜜从而打响炮声。
7、我喜欢钢琴,用它能弹秦出很多各种感情的乐曲。伤心的时候弹钢琴,你会愉快起来;生气的时候弹钢琴,你会开心起来;受到挫折的进修弹钢琴,你会坚强起来。
现在我感觉到弹钢琴没什么大不了的!是呀!不管学什么,只要用心学,一定会学得很棒。啊!钢琴,你给我带来的快乐说不完! 8、掀开琴盖,怎么又黑又白的?认真地数了数,哦,白色的有52个,黑色的有36个,呀!真漂亮!我又听到了钢琴的旋律,一高,一低,有些含有哀伤,有些带着快乐的,我简直无法控制到心里对钢琴的喜爱,它就像是一个可爱的精灵,延续着我与钢琴的那份甜蜜。
9、学习钢琴开阔了我的视野。通过学钢琴,我认识了世界着名的音乐家:欧洲音乐之父巴赫,交响乐家海顿,音乐神童莫扎特,乐圣贝多芬,歌曲之王舒伯特,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等;我识别了民间音乐古典音乐现代音乐;识别了奏鸣曲交响乐圆舞曲,还学会弹奏大量的世界钢琴名曲,如《致爱丽丝》《小狗圆舞曲》等。
10、学习钢琴磨练了我的意志。学习钢琴是非常不容易的,它需要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
在未学钢琴之前,在我的脑海里,总是老师那严肃的面孔,那事先布置好的作业,那反复无味的机械练习,永远改不完的错别字和错数学题,让我对学习索然无味。 11、学习钢琴增长了我的才干。
我们几个学习钢琴的小伙伴,经常在一起参加钢琴练习观摩活动,切磋技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由于弹钢琴要运用眼手耳脚脑,调动全身感官的能动性,从而大大增强了我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记忆力。
在我们的学校里,爱好弹钢琴的小伙伴都是全面发展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12、演奏音乐,哦,谁都为它的声音倾倒。
亮丽的琴声徐徐响起,渐渐如潮水般四溢开去,充盈着世界的每一处空间。琴声中仿佛有一个白色的精灵在随风而舞,舞姿优雅高贵;又好像有一朵朵耀目的玫瑰次第开放,飘逸出音乐的芳香。
琴声时而舒缓如流泉,时而急越如飞瀑,时而清脆如珠落玉盘,时而低回如呢喃细语,时而烈如咆哮的深海,荡人肺腑,撼人心魄…… 13、有一种自动演奏钢琴很神奇。它由几万个零件构成,只要把打好孔的歌谱放入琴中,用脚踩着踏板,它就能自动识谱,弹出美妙的音乐来。
14、暗蓝的灯光下我看不见他的表情,但我能感受到他音乐中的亲切,初始时是哀怨,后来变得舒缓,再后来变得温暖起来,一阵急速的音符滑过之后,我似乎听到自己心灵惆怅的声音!我感动许久,想到自己从小弹钢琴一直到现在,那一曲曲终后的悲伤,那一曲曲终后的快感,仿佛是世间万物无可替代的! 15、当我第一次接触钢琴时,是在我彻底爱上弹琴并一发而不可收拾后的一个月。那天我坐在钢琴椅上,陶醉地弹琴时,我忽然感觉到钢琴是那样高贵不凡,气质优雅。
的确,因为钢琴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可以净化人的思想与心灵,还可以提高对音乐和艺术价值的鉴赏…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335346164…刹那,我突然有了一种对钢琴的莫名的喜爱,或许是因为我一摆弄钢琴就找准了所有的音,也或许是因为我一弹就能把我能弹得所有的曲子流畅的弹完…… 16、当我坐在钢琴前,我弹起《月光曲》,心境如皎洁的明月般清纯;我弹起《命运交响曲》,心中如大海一样波涛汹涌;我弹起《欢乐颂》,心间的旋律忽而又欢快起来……几次考级在我的人生中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我在今后的人生舞台的展示中多了几分经验与成熟,也让我的人生经历丰富多彩起来。 17、当我坐在钢琴。
3.赞美琴的句子或诗句
琴歌二首司马相如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皇。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弹琴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琴曲四章曹雪芹
风萧萧兮秋气深,
美人千里兮独沉吟。
望故乡兮何处?
倚栏杆兮涕沾襟。
山迢迢兮水长,
照轩窗兮明月光。
耿耿不寐兮银河渺茫,
罗衫怯怯兮风露凉。
子之遭兮不自由,
予之遇兮多烦忧。
之子与我兮心焉相投,
思古人兮俾无尤。
人生斯世兮如轻尘,
天上人间兮感夙因。
感夙因兮不可オ,
素心如何天上月!
清平乐弹琴峡题壁纳兰性德
泠泠彻夜
谁是知音者
如梦前朝何处也
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
人随雁落西风
唤取红巾翠袖
莫教泪洒英雄
相思怨李冶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
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琴
作者:王昌龄朝代:唐
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
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
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
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
咏琴
作者:刘允济朝代:唐体裁:
昔在龙门侧,谁想凤鸣时。
雕琢今为器,宫商不自持。
巴人缓疏节,楚客弄繁丝。
欲作高张引,翻成下调悲。
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这是竖琴的)
李凭箜篌引·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4.赞美音乐的诗句
音乐的成语和诗句声震林木阳关三叠繁弦急管曲高和寡靡靡之音绕梁三日珠落玉盘出谷黄莺一唱三叹五音不全天籁之音高山流水余音绕梁若即若离虚无飘渺铿锵有力荡气回肠震耳欲聋不绝如缕诗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音乐的名言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苏霍姆林斯基欣赏音乐,需要有辨别音律的耳朵,对于不辨音乐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马克思通过音乐并在音乐中教育我们的孩子——(英)海伦.辛普森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价值的。——尼采没有早期音乐教育,干什么事我都会一事无成。
——爱因斯坦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求,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渗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自拔的苦难。
——贝多芬我深信: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美的原则。——格鲁克一首我喜爱的乐曲,所传给我的思想和意义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
——门德尔松技术只有为高尚的目的服务,才有价值。——舒曼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海顿不同生活接触,就不能为生活创作。不锻炼自己的人格,无由产生伟大的作品。
——聂耳对我来说,音乐是灵魂的完美表现。——舒曼通过与诗的内在联系,音乐获得了新生。
——李斯特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比言词更好得多。——门德尔松最好是创作出真实情景,而不是照搬。
——威尔弟我在旋律上花费很多功夫。重要的事情不在于旋律的开始,而是把它继续下去,发展成完满的艺术形象。
—— R.斯特劳斯作曲并不难,但剔除多余的音符却是极为困难的。——勃拉姆斯作曲家在创作一个作品时是全力以赴的。
他轮番地经历了相信、怀疑、热心、绝望、欣喜和痛苦。——比才难道音乐家不应该象诗人和画家一样地研究大自然吗?事实上,他能够研究人——大自然最杰出的创造物。
——约.弗.雷沙特我非常热爱音乐。正因为我热爱音乐,我试图让它脱离使它受到抑制的贫乏的传统。
音乐是热情洋溢的自由艺术,是室外的艺术,象自然那样无边无际,象风,象天空,象海洋。绝不能把音乐关在屋子里,成为学院派艺术。
——德彪西音乐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愉悦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热情。——罗杰.诺斯人们认为:我的艺术创作是轻而易举得来的。
这是错误的。没有人像我那样在作曲上花费了如此大量的时间和心血。
没有一位大师的作品我没有再三地研究过。——沃.阿.莫扎特音乐是心灵的迸发。
它不象化学那样能进行实验分析。对伟大的音乐来说只有一种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感情。
——弗德雷里克.柏辽兹对一个作曲家来说,从他对农民音乐的研究中获得全部益处的方法是什么呢?那就是要完整地吸收农民音乐的语汇,以致达到除这种语汇以外忘掉一切的地步,并把这种语汇作为自己的音乐母语来使用。——巴托克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是写音乐的。
好象还有韩愈的一个《听颖师弹琴》,你可以去找找。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首诗共十四行,用了十四个比喻性意象来赞美李凭弹箜篌时的情景美、旋律美和弹技美。这些意象中,有现实的,有幻觉的,有神话的。
诗的一连串意象扑面而来,不免使人眼花缭乱,加上语言晦涩,初读让人觉得不知所云,细细品味,逐渐清晰:开头首先写李凭所弹的箜篌制作精良,可谓极品,衬托乐音之美;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弹奏,可以想见天高云淡秋风凉爽的天气,正是人意气风发之时;由于空气清彻,乐音也能凭风传向很远,这一句写出了弹奏时的情景美。接下来,写空山浮云被音乐吸引而凝止不流,湘娥素女被感动得愁怨涕流,而出现这种情况,都只因为李凭在弹箜篌。
我们形容一个人美,说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这里的音乐,却有使浮云凝止,美女伤心之效。从第五句起,写弹奏的旋律之美妙和产生的感染力:弹到清脆之处,似听到昆仑山玉石破碎和凤凰的鸣声;弹到婉转之处,仿佛莲花上的露珠滴落,幽兰也发出笑声;弹到凄清之处,长安十二个城门的气温都变冷,宫中的皇帝也为之动情,整个长安笼罩在寒光之中;弹到悲伤之处,致使女娲补的天也再度破漏,秋雨也怆然而下,似乎看到李凭在教善于弹箜篌的成夫人,技艺精湛的神仙也要向他学习,那音乐感动得老鱼也跃出波涛,渊中的瘦蛟也舞动起来;月宫里的吴刚也听得难以入眠,依着树发呆,就连玉兔也不知寒露已打湿了皮毛。
这一连串的描写,从动物写到植物,从人间写到仙界,从水中写到天上,大胆夸张,浪漫新奇。这十四个意象,有的喻声,有的仿貌,采用比喻、拟人、通感。
5.听弹琴诗中描写琴声的诗句是
《听弹琴》诗中描写“琴声”的诗句是“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句子翻译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此句出自唐代刘长卿的《听弹琴》,原文如下: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句子赏析此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与《全唐诗》均为“听弹琴”。
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琴是中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
“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
“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
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那看以难度或者好听的角度排名了。
先从好听的角度排吧:
1) 1812序曲
2)幻想即兴曲(萧邦)
3)维也纳森林故事
4) E调前奏曲(巴哈)
5)幽默曲(德沃夏克)
6)绿袖
7) F调旋律(鲁宾斯坦)
8)彩云追月
9)美丽的星期天
10) G弦之歌(巴哈)
11)摇篮曲(勃拉姆斯)
12)花仙子
13)三套车
14)斗牛士之歌
15)苏格兰之歌
16)二泉映月
17)星星索
18)苏武牧羊
19)五月花开
20)春之声圆舞曲
21)英雄交响曲(贝多芬)
22)兰色多瑙河舞曲
23)春之歌(门德尔松)
24)英雄波兰舞曲(萧邦)
25)军队进行曲(舒伯特)
26)春江花月夜
27)茉莉花
28)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勃拉姆斯)
29)昭君怨
30)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31)十面埋伏
32)月光(贝多芬)
33)行星组曲(霍斯特)
34)卡门
35)月光曲(德彪西)
36)西班牙女郎
37)友谊地久天长
38)杜鹃圆舞曲
39)邮递马车
40)吉他奏鸣曲(威尔第)
41)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查斯特劳斯)
42)重归苏莲托
43)命运交响曲(贝多芬)
44)梅花三弄
45)野玫瑰
46)啤酒桶波尔卡
47)梦幻曲(舒曼)
48)金婚式(马瑞)
49)四季(威尔第)
50)棕发少女(德彪西)
51)金银圆舞曲
52)土耳其进行曲(莫扎特)
53)横笛协奏曲1号(莫扎特)
54)钟表店(安德松)
55)圣母颂
56)欢乐颂(贝多芬)
57)钟(李斯特)
58)夏夜午后之梦序曲(门德尔松)
59)步步高
60)钢琴协奏曲2号(拉赫马尼诺夫)
61)夏天里最后一朵玫瑰
62)水上音乐(亨德尔)
63)胡桃夹子圆舞曲
64)天鹅(圣桑)
65)汉宫秋月
66)自新大陆(德沃夏克)
67)天鹅湖
68)沉思曲(马斯奈)
69)致爱丽丝(贝多芬)
70)威廉退尔序曲(罗西尼)
71)流浪者之歌
72)舞乐组曲(巴哈)
73)威风堂堂进行曲
74)浪漫曲
75)良宵
76)寒鸦戏水
77)海顿小夜曲
78)阅兵式进行曲
79)小夜曲(舒伯特)
80)清明上河图
81)阳关三叠
82)小夜曲(萧邦)
83)渔舟唱晚
84)阳春白雪
85)溜冰圆舞曲
86)雨中
87)少女的祈祷
88)火光(安德松)
89)雨滴(萧邦)
90)布蓝登堡舞曲
91)生快乐
92)风流寡妇圆舞曲
93)帕格尼尼狂想曲
94)皇帝圆舞曲
95)高山流水
96)平沙落雁
97)睡美人圆舞曲
98)平湖秋月
99)结婚进行曲(门德尔松)
100)泰坦尼克交响
十大最难钢琴曲(排名不分先后)-
NO.1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表现了最坚毅的俄罗斯精神与最强大的生命力,而作曲家本人的人格力量,也在这部作品中也得到最充分的展示:“拉赫玛尼诺夫是用钢铁和苋金铸成的,钢铁是他的手臂,黄金是他的心灵。”这正是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最珍贵之处。拉赫玛尼诺夫本人作为钢琴独奏者在纽约首演时,曾把自己这首协奏曲戏称为“大象之作”,比喻其庞大与沉重。一位著名的音乐学者也曾形容演奏一次“拉三”在体力上的付出等于“铲十吨煤”,其难度可见一斑。澳大利亚的音乐家传记影片《闪亮的风采》描写过钢琴家因演奏“拉三”而导致精神崩溃,我们可以籍此想象出“拉三”所具有的情感震撼力!拉赫玛尼诺夫说,能把这首钢琴协奏曲演绎好的只有霍洛维茨。
NO.2李斯特的《帕格尼尼大练习钟》《钟》这首乐曲又译成《康派涅拉》,是李斯特根据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B小调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的主题改变的钢琴独奏曲。《钟》用回旋曲式写成,主题每次出现都变换一种新的演奏手法,充分发挥钢琴演奏的技巧。李斯特改编的《钟》比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协奏曲《钟》篇幅要短,由于主题多次出现,给人印象很深刻。《钟》这首乐曲是钢琴家们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出的曲目,因为,它可以充分表现出演奏家的高超技巧。当然,我们的李云迪和朗朗也曾在演奏会上弹过此首乐曲。
NO.3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野蜂飞舞》《野蜂飞舞》是首世界名曲,生动地表达出大黄蜂振翅疾飞的情景。作曲者和演奏家用音乐将野蜂飞舞的情景表现得那么传神逼真。野蜂在人们眼中是个讨厌而可怕的东西,看见野蜂就躲得远远的,生怕被它们所伤。自从接触到《野蜂飞舞》这曲子后,听着听着......觉得仿佛在头顶上方和耳旁,不断盘旋的“嗡嗡”声特别悦耳,眼前一幅群蜂乱舞的可爱景象,可谓别具一格,百听不厌! NO.4拉威尔的《水妖》拉威尔,为法国著名印象派作曲家。他的作品大致上都有细致精巧的风格。《加斯巴之夜》共由三首曲子组成,第一首为《水妖》,其后为《绞刑台》和《史卡柏》。这首作品的灵感来自布里诺(Ch. Brugnot)之诗,内容描述一爱上凡人的水妖精,如泣如诉的悲恋故事。整首曲子极具技巧性,用透明而繁复的音乐来诠释水精灵哀怨的爱情,相当传神深刻。
NO.5李斯特《唐璜的回忆》李斯特根据莫扎特歌剧《唐璜》改编的钢琴曲《唐璜的回忆》是李斯特众多改编曲中的精粹,技术之艰深,场面之宏大,在原作的丰富表情上制造出惊人的气势。莫扎特的歌剧《唐璜》本来长约两个半小时,被李斯特改编后,成了简短的钢琴曲。钢琴曲没有删除歌剧中的一个音符,整首曲子无论是节奏还是技巧,都是难度非常高的。《唐璜的回忆》被称为是最难的钢琴曲之一,鲜少有人弹奏。
NO.6巴拉基耶夫的《伊斯拉美》巴拉基耶夫是一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他弹琴都是凭记忆,从不看谱。他创作了一套技巧性很高的钢琴作品,最著名者,就是这首《伊斯拉美》。这首《伊斯拉美》作于1869年由尼古拉·鲁宾斯坦首演。这是一首极难演奏的作品,是巴拉基列夫1870年到高加索地区采风的产物,这部作品的副标题为“东方幻想曲”。其正主题是高加索达开斯坦地区勒斯基人的一种舞曲,第二主题(仿佛是一个中段)则是巴拉基耶夫在莫斯科听一个歌剧演员演唱的一首歌曲的旋律。这首作品三段体:先是主奏,表达主题;然后是中段,奏出充满感情的小行板;然后结尾,加快速度,回到主题,尾奏是十分狂热性的激烈的急板。因为其极高的难度,许多钢琴家把它当作一个挑战。
NO.7麦可斐尼西的《EnglishCountry-Tunes》英国作曲家麦可斐尼西在三十多年前创作出来的“EnglishCountry-Tunes”钢琴曲。这首号称是全世界最难演奏的钢琴曲,琴谱上有时一个小节里就挤进三百个音符,弹奏的时候手指头和手肘都要用......俄罗斯女钢琴家丝罗克兰德曾在日本首度演奏这首曲目。
NO.8贝利尼《诺玛的回忆》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文森佐·贝利尼在《诺玛》中铺陈出华丽而浑然天成的抒情旋律,以强烈对比的剧情张力,展现爱情、仇恨与宽恕的角力,更提早一个半世纪预告了女性主义的到来。网友们可在那震撼人心的旋律中感受其演奏的难度!
NO.9伊萨克·阿尔贝尼兹《伊比利亚》著名的《伊比利亚》,一部由12首钢琴作品所组成的组曲,共四卷。这部作品有着丰富的内涵以及复杂的作曲技巧,它们是西班牙民族音乐(特别是安达路西亚音乐)与欧洲印象派以及浪漫乐派音乐所交织成的复合体。
NO.10《一根烟》大部分的人乍一看到这首钢琴曲目一定会很疑惑的,那么请您欣赏一下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所拍摄的电影——《海上钢琴师》。电影中,从不吸烟的1900从马克斯要过一根烟,他以震撼人心的钢琴演奏技巧使在场的所有人目瞪口呆,琴键在飞舞,曲终,他将未点燃的香烟放在琴沿上,香烟竟然被弹的灼热的琴弦点燃了。这时,如梦初醒的听众才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大家欣赏到主人公的精彩演奏之后,一定不会质疑这首钢琴曲的难度的。音乐家创作的源泉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有洞察世事的沧桑就才会有流芳百世的不朽作品,在给我们带来音乐享受的时候,也让我们在音乐的旋律中感受音乐家的内心世界。而同时,只有超脱世俗,才能拥有一颗空灵的心,超越自我、完善自我,从而创造独有的乐章。
现代钢琴大师介绍
介绍一下较常见的大师
克劳迪奥·阿劳(Claudio·Anrau1903-)
智利钢琴家
阿劳作为智利著名钢琴家,五岁即在圣地亚哥首次举行演奏会,崭露头角,少儿时期于柏林及德国其他城市和北欧巡回演出,获得成功,被乐坛誉为神童。他的演奏技巧精湛辉煌,所诠释的作品音乐含蓄内在,保持了纯正严谨的古典风格并与深刻的情感完美结合。他有一双强有力的大手,演奏以灵活自如、音色明亮、音量宏伟为特征。阿劳曾获得一系列国际比赛大奖,举办多次大型演奏会,并与数著名乐团合作到奥地利、南非、以色列、印度、日本、布拉格、布达佩斯等地进行巡回演出。他演奏过巴赫、莫扎特的全部钢琴作品以及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系列,录制完成唱片。他一生反对商业性演出,重视钢琴艺术的人格化追求,并因此而誉满全球。
迪努·利帕蒂(Dinu·Lipatti1917-1950)
罗马尼亚钢琴家
英年早逝的利帕蒂是位传奇式的钢琴家。他的演奏技巧堪称当时最为精湛,但从未刻意展示和过分追求。他对作品的解释恰如其分,无论是巴赫、勃拉姆斯,还是肖邦、舒曼,或者是拉威尔,他都有令人信服的演绎。利帕蒂所处的年代,正是浪漫乐派大师被世人视为英雄般人物的岁月,人们称为如灿烂的落日那样光辉夺目的“钢琴黄金时代”。作为一个承前启后的艺术家,利帕蒂与其先行者一样,既是演奏家,又身兼作曲家的角色。然而,与当时盛行的对作曲家作品的随意解释现象大相径庭的是,他坚持忠实于原作,仅从这方面看,他又是一个真正的现代人,虽然那时他还只是个少年。他说:“我们必须记住,真正伟大的音乐总是跨越时代的,他们从来都是与创作时公认的背景和规则格格不入。”因而,他在演奏每部作品之前都会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冥思苦想以达到真正的理解和完美的表达。听利帕蒂的演奏,对于耳朵和心灵都是一种享受和满足。
阿尔图罗·贝内代托·米凯兰杰利(Arturo·Benedetti·Michelangeli1920-)
意大利钢琴家
米凯兰杰利是世界著名的意大利钢琴家。他的演奏技术无懈可击,善于恰到好处地把握音色和多声部层次的控制,有条理地处理整体与细节的关系,以追求音色清澄、干净的演奏灵魂。他的演奏既保持了古典乐派的内在与平衡,又注入了浪漫乐派的热情与感染力,极具强烈的艺术魅力。米凯兰杰利对自己的演奏质量要求甚高,决不轻易举办独奏会。因此他演奏的曲目虽然不算广泛,但质量都十分完美。他演绎的贝多芬作品,摆脱了任何一种巴洛克风味的弹奏方式,将自己的音乐个性隐藏在乐曲自身的内涵下,完美地表达出作品的深情和精髓。他演绎的德彪西作品,以全然柔软圆滑的线条歌唱,丝毫不带钢铁的森冷,已达”无槌之音”的佳境,因而获得“音乐哲学家”的美誉。此外,他还是一位卓有贡献的钢琴教育家,指导和培养出了一批钢琴家,不少已名扬世界,意大利钢琴家波利尼就是其中之一。
毛里奇奥·波利尼(Maurizio·Pollini1942-)
意大利钢琴家
波利尼是现代意大利著名钢琴家。他的演奏技巧纯熟完美,声音清晰,手指触键有力而灵敏,音色光辉而分明。他因过分重视技巧而使演奏以“冷峻”著称。1960年,波利尼曾参加第六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作为八十九名各国选手中最年轻的一个,获得第一名,因而闻名世界乐坛,从此与著名指挥和乐队合作,巡回演出于欧美各国。他演奏的古典作品精益求精,并对现代作曲家的钢琴作品也有广泛的涉猎,如勋伯格的全部钢琴作品、普罗科菲耶夫及斯特拉文斯基的主要钢琴作品等。1974年,庆祝勋伯格诞辰一百周年,他在几个国家首都举行勋伯格钢琴独奏作品演奏会。
里昂·弗莱谢尔(Leon·Fleisher1928-)
美国钢琴家、指挥家
弗莱谢尔师承奥地利钢琴家施纳贝尔十年之久,因此他的演奏与其他美国钢琴家相比,具有更多的德奥钢琴学派风范。弗莱谢尔的演奏风格综合了知识的力量、热情的情感、优雅的品位和神秘的美感等多种因素。他认为演奏技巧与个人的音乐观念有关,技术是发出声音时所有的动作。弗莱谢尔以自己的卓越才能和高超技艺在众多美国钢琴家中独树一帜。他在音乐的处理方面有着与众不同的见解,并努力追求音乐中亲切、朴实和纯粹的美,为了实现这一理想目标,即使右手因病不能弹奏,仍然坚持用左手演奏拉威尔等人专为左手写的作品。他的精彩演奏倍受音乐界人士的推崇,尤其是他录制的许多唱片更使他当之无愧地进入20世纪著名钢琴家的行列。
范·克莱本(Uan·Cliburn1934-)
美国钢琴家
克莱本一生充满了传奇式的浪漫色彩,四岁即登台演出,十三岁实在德克萨斯州的钢琴比赛上获奖后受聘于休斯敦交响乐团担任钢琴独奏。1958年参加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荣获一等奖,蜚声国际乐坛。因为他是在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第一个美国人在苏联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因而成为美国的宠儿,在他回到纽约时,像凯旋归来的英雄一样受到市民的夹道欢迎和总统接见。克莱本在青年时期就掌握了扎实的演奏技巧,具有简朴热情的演奏风格,在他演奏的黄金时期,有着高妙无暇的技术、如诉如歌的音色和出神入化的音乐表现力,擅长演奏浪漫派的作品。而遗憾的是,到60年代中期他的演奏没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失去了新鲜感,往往单凭直觉而又矫揉造作,声音也变得粗糙,以至他的本人的演奏,似乎只是昙花一现已成了历史陈迹。1962年在德克萨斯州沃恩堡创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克莱恩国际钢琴比赛。
默里·佩拉希亚(Murray·Perahia1947-)
美国钢琴家
佩拉希亚被誉为当代最为抒情的钢琴诗人。他尤其擅长演奏浪漫乐派作曲家舒曼、门德尔松、肖邦和格里格等人的作品,并以其多样化的风格展现出非凡的才能和潜力。在演奏技巧方面,他驾轻就熟、得心应手,有键盘魔术师的美誉;而对作品的诠释,也因其多年的不懈努力而在音乐深度上表现出非同寻常的特点,广受各方好评。佩拉希亚的演奏曲目涵盖了上至巴赫、下至巴托克的各个时期中的钢琴经典之作。他四岁就开始学琴,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长时期的刻苦学习使他奠定了应付各种技术难题的深厚功底,在演奏19世纪浪漫派某些作品技术艰难的段落中,给人以毫不费力的轻松感。在演奏协奏曲和室内乐等体裁方面,他最有心得,这两类作品占他唱片录音中的主要地位。由于他曾学过指挥专业,所以经常边弹琴边指挥乐队演奏莫扎特等人的奏鸣曲。
格伦·古尔德(Glenn·Gould1932-1982)
加拿大钢琴家
古尔德无疑是一位个性怪异独特并富有才华的加拿大著名钢琴家。以其演奏姿势经常前伏后仰、边弹边吟,技巧纯熟,对节奏、声部和力度层次的惊人把握,处理手法稍有古怪而不落俗套,具有独特的悟性和感觉而著称。在独奏音乐会曲目的选择上他也经常独辟蹊径,从巴赫到爵士乐都有演绎,被公认为是巴赫作品诠释的权威。他所录制的《十二平均律》被誉为钢琴演奏的“旧约全书”;此外,他还录制过勋伯格的全部钢琴作品和平常很少有人演奏的作品,但却从不接触肖邦的音乐,并极度恐惧面对听众。同时,他还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不少的文章。1959年,获柯恩-巴赫奖章,1964年多伦多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1968年获加拿大最高的人文科学奖--摩尔森奖。
玛尔塔·阿格里奇(Martha·Argerich1941-)
阿根廷女钢琴家
阿格里奇是当代著名的钢琴家之一。她的演奏技巧高超,音色华丽,风格浪漫豪放,充满了吉普赛人的洒脱热情,同时也具有阴沉忧郁的格调,表现出内在、沉思的诗意。她善于演绎乐思丰富的多乐章作品,琴声铿锵有力、气势磅礴,又甜蜜温柔、细腻柔美,被人称为“音乐的女大祭司”。阿格里奇涉猎作品广泛,曲目包括李斯特、肖邦、贝多芬、勃拉姆斯等作曲家的著名钢琴作品,她对这些作品精彩演绎,录制成大量唱片,深受当代听众的喜爱和欢迎。她与阿巴多合作的几首浪漫乐派钢琴协奏曲作品,多年来一直受到音乐爱好者的青睐,成为德国DG唱片公司的镇库之宝和乐迷们争相收藏的目标。
玛利亚·胡奥·皮尔斯(Maria·Joao·Pires1944-)
葡萄牙女钢琴家
在近代世界乐坛上,女钢琴家可谓是凤毛麟角,葡萄牙出生的皮尔斯以精湛的演奏技艺和独特的艺术处理方式,成为众多著名钢琴家中的一位佼佼者,其演奏不像巴西女钢琴家奥尔蒂斯那样轻柔洒脱,而以细腻、典雅、秀丽、妩媚而享誉世界。皮尔斯擅长演奏莫扎特和肖邦的作品,其演奏和录制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肖邦前奏曲集散发出浓郁的法国沙龙气息。而肖邦夜曲则在浪漫气氛里,蕴涵着些许阴柔。她与小提琴家杜梅组成的二重奏,是目前活跃在世界乐坛的最佳组合,深得各种媒体和乐迷们的好评。
波兰、斯拉夫风格体系
阿图尔.鲁宾斯坦(Artur·Rubinstein1887-1982)
波兰钢琴家
阿图尔.鲁宾斯坦是20世纪权威的美籍波兰钢琴演奏大师。他的演奏不仅具有超人的技巧和独到的见解,而且还赋予乐曲以深邃的内涵,甚至使那些不太重要的乐曲,经过他处理后也身价倍增。他的音乐记忆力特别好,对位感较强,并且特别擅长处理自由速度,对他而言,无论是演奏技巧还是乐曲诠释,都达到了一种艺术的极致。阿图尔.鲁宾斯坦演奏的曲目贯通今古,尤其钟情于浪漫主义作曲家的作品。他温暖亲切的抒情敏感的分句,丰富变幻的音色和浓郁的诗意,使他被视为20世纪最权威的肖邦作品演绎专家——“真正的肖邦代言人”。此外,他还喜爱勃拉姆斯的作品,所演奏的这位作曲家的《第一钢琴协奏曲》,雄浑与诗意并存,被乐评人视为精品。阿图尔.鲁宾斯坦的艺术生命颇长,80多岁高龄还举行音乐会。他一生所得到的多种世界性奖赏和荣誉,更显示出他艺术成就的至高无上。
克里斯蒂昂.吉默尔曼(Krystien·Zimermann1956-)
波兰钢琴家
吉默尔曼在1975年参加第九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获第一名,他是继车尔尼–斯特凡斯卡和哈拉谢维奇之后第三位获得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一等奖的著名波兰钢琴家,而且也是历届肖邦比赛第一名获得者中最年轻的一个。他具有斯拉夫人的浪漫气质、高超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记忆力,诠释作品以其自然、亲切,情感丰富和极有新意而赢得广泛的世界影响和赞誉。吉麦曼的演奏曲目较广,早年以肖邦钢琴作品为主,近年涉猎面包括古典乐派到现代乐派作曲家的全部作品。此外,他录制的许多唱片曾分别获得各种大奖,特别是鲁托斯瓦夫斯基的钢琴奏曲和德彪西的《前奏曲集》更是受到全球广泛的瞩目和好评。
伊沃.波戈雷利奇(Ivo·Pogorelich1958-)
南斯拉夫钢琴家
波戈雷利奇是近年来逐渐被人们熟悉的南斯拉夫钢琴界的后起之秀。曾参加第十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演奏带有强烈的个性富于感染力,华沙听众为之倾倒,而评为认为其演奏不符合肖邦风格未获头奖,但却名声大噪。此后他在伦敦、纽约等地举行的独奏音乐会,以其演奏技艺高超、才华横溢而极受欢迎。波戈雷利奇的演奏风格传承了李斯特学派的技艺,诠释作品时照谱演奏,在触键、音质、深度等技巧方面都无懈可击,音乐清晰、精练和鲜活,特别是他那强烈的演奏个性,极受听众欢迎。波戈雷利奇录制的唱片数量不多,但每张都有新意,尤其演奏肖邦和舒曼的作品,更是让乐迷们爱不释手,争相收藏。1993年,他与妻子在美国加州创办了规则与众不同的钢琴大赛。
俄罗斯风格体系
海因里希.涅高兹(Heinrich·Neuhaus1888-1964)
俄罗斯钢琴家
涅高兹是举世公认的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创始人和卓越的音乐教育家。他以学识渊博、演奏富有情感、诗意和独特的见解而著称于世。涅高兹擅长演奏舒曼、肖邦和斯克里亚宾的钢琴作品,曾在一场音乐会上演奏德彪西的24首前奏曲而被后人广为传颂。特别是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的42年中,辛勤的耕耘,为前苏联乃至世界培养了一批著名的世界级钢琴家,里希特、吉列尔斯、加夫里洛夫、扎克、马里宁等都是他的学生。其影响之深广难以估量,以至今日乐迷们提起他的名字时,敬慕和崇拜之情油然而生。鉴于他在音乐艺术上做出的巨大贡献,曾获“艺术博士学位”,及“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弗拉基米尔.霍罗维茨(Vladimir·Horowitz1904-)
乌克兰钢琴家
霍罗维茨可谓是一位我行我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伟大钢琴家。他的演奏虽然素以离经判道著称,但其超群的技艺却委实令人为之震撼。演奏技巧方面,他对速度和力量的控制卓尔不凡,特别在八度的弹奏方面,有着惊人的能力,既有铿锵有力的金属声音,又有梦幻般的柔美音色。他的演奏构思不仅只限于充分表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同时还经常渗入自己的个性以及对作品的独到见解。他对作品的诠释时而热情时而平淡,十分耐人寻味,并产生出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他注重对作品的重新创造和注入新的感受,特别善于演奏的斯克里亚宾、舒曼、莫茨考夫斯基、李斯特、普罗科菲耶夫等人的作品,因此而获得钢琴界的“梅菲斯特”的绰号。他一生录制了大量唱片,其中不少被公认为钢琴演奏艺术的传世之作。1972年,英国皇家爱乐协会授予他金质奖章,表彰他在钢琴演奏艺术方面的卓越贡献。
斯维亚托斯拉夫.里希特(Sviatoslav·Richter1915-)
俄罗斯钢琴家
里希特是20世纪中期出现的新一代杰出钢琴家。他的演奏极富节奏感,分句富有句子弹性和诗意,同时兼具歌唱性,在演奏一首乐曲时自始至终都使人清楚地听到他的声部层次和乐曲构思。他追求一种特殊清淡剔透的音色,使音乐产生出梦幻般的瑰丽色彩,令人叹为观止。在表演上他具有强烈的即兴性,既善于宣泄音乐激情,又善于恰到好处地处理音乐内部层次结构,使之达到完美的、诗意般的境界。里希特演奏曲目广泛,但却不太喜欢“凑热闹”。他录制的音乐会曲目不少是首演或鲜为人知的作品,如普罗科菲耶夫的第六、第七、第九钢琴奏鸣曲,德沃夏克的钢琴曲等。这位弹奏钢琴习惯熄灭灯光抛弃一切而专心致志于音乐的人,的确是一位将全身心都融入音乐的钢琴大师。
埃米尔.吉列尔斯(Emil·Gilels1916-)
俄罗斯钢琴家
吉列尔斯这位被音乐家称为“小巨人”的前苏联著名钢琴家,以其演奏技巧高超无暇、触键强劲、力度惊人、演奏幅度宏大而著称。他早期的演奏,音色变化丰富,既蕴涵着宛然欲泣的柔情,又充满了火焰般的热情生命力;后期的演奏由于受涅高兹的影响,热情减退,但却注入了安静、深沉、内在表达等新的因素,用吉列尔斯自己的话说:“这种演奏风格象征着现代俄罗斯钢琴乐派的真正开始。”吉列尔斯演奏的曲目广泛,从巴赫到巴托克的钢琴作品都有。他录制的唱片也包括从古典乐派到近代乐派各个时期的著名钢琴作品。这些作品的演绎都有着令人无法预料、无法想象的完整美感,堪称是当代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卓越表现。
拉扎尔.贝尔曼(Lazar·Bermen1930-)
俄罗斯钢琴家
贝尔曼是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钢琴家之一,以触键轻巧、音色厚实、有光泽,和弦处理鲜明,弹奏速度自然,表情细致而著称于世。他对作品的诠释,常常是在整体把握音乐的创作构思下,充分表达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既有缠绵、柔美之情,也有铿锵、恢宏之势。贝尔曼擅长演奏李斯特的作品,他于1963年演录的李斯特的《超级练习曲》的唱片,深得卡拉扬的赏识。其次,他更擅长演奏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尤其是柴科夫斯基的作品,那种在独自黯淡色调中隐藏着温暖情感的演绎无人能及,经他演奏和录制的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被公认为是权威性的版本,深受乐迷的喜爱和欢迎。
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吉(Vladimir·Ashkenazy1937-)
俄罗斯钢琴家、指挥家
阿什肯纳吉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俄罗斯著名钢琴家,俄罗斯与东欧民族乐派浪漫主义作品的优秀演绎者,俄罗斯钢琴学派的杰出代表。他的演奏吸收了诸多俄罗斯钢琴家的优点,手指技巧高超,触键敏捷,速度感优异,音色表现丰富,舞台表演气质高雅智慧、热情诚挚。他的演奏范围广泛,对于莫扎特、贝多芬、肖邦的音乐有着卓然的表现,特别是对俄罗斯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等人的作品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人至深的诠释。此外,他还录制了大量唱片,其中包括巴托克、贝多芬、莫扎特、普罗科菲耶夫等多位作曲家的钢琴协奏曲、奏鸣曲全集,被人们誉为是“钢琴全集录音大师”。
安德烈伊.加夫里洛夫(Andrei·Gavrilov1955-)
俄罗斯钢琴家
加夫里洛夫是涅高兹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又一位世界级著名钢琴家。他拥有着俄罗斯钢琴学派无懈可击的高超演奏技艺,奔放热情的表达方式和智慧控制音色变化的能力的演奏风格,以及对作品独特理解的才能,因而在西欧和世界各地赢得了高度的赞誉和广泛的影响。加夫里洛夫擅长演奏普罗科菲耶夫、李斯特和拉威尔等人的作品,1978年,他首次到日本举行独奏音乐会,演绎的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奏鸣曲获得很高评价。他录制的拉威尔的《夜的幽灵》、李斯特的练习曲《钟》、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一钢琴协奏曲》、《魔鬼的诱惑》等唱片,也给人深刻的印象,不愧为俄罗斯新一代钢琴家的卓越代表之一。
斯坦尼斯拉夫.布宁
俄罗斯钢琴家
布宁是俄罗斯钢琴学派创建人之一涅高兹的嫡传,他的母亲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涅高兹班,是他的启蒙老师。布宁是一位深具想象力和诗意的钢琴家,他富有表情的音色表达了他对作品内容的深刻理解和热爱。其音乐感最早来自莫扎特作品对他的启迪。他说:“我初次听到的音乐就是莫扎特的《A大调钢琴协奏曲》,并被深深地打动了,那种体验没有任何东西可与之比拟。所以莫扎特是我第一和永远的爱。”在巴黎玛格丽特?隆国际钢琴比赛中,他演奏莫扎特《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荣获大奖,评论家称他的诠释充满光辉,近乎完美。
楼主可以去这个网站论坛看看 http://www.5ikhs.com/bbs
参考资料:http://www.5ikhs.com/bbs/read.php?tid=98
世界最难钢琴曲排行榜
1.排名第一:
Piano Concerto No.2 in B sharpminor,Op.16-----Prokofiev
《第2钢琴协奏曲》----普罗科菲耶夫
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G小调,OP.16,作于1913年,因当时同班好友斯密特霍夫自杀,故此曲呈献给斯密特霍夫,因原谱丢失,普罗科菲耶大1923年凭记忆再整理而成。
此曲1913年8月23日由普罗科菲耶夫主奏而首演。首演时,因为一直是节奏的激烈敲击与不协和弦的连续,曾遭许多人退席谩骂。多数报道称:“这种未来的音乐,送给魔鬼去吧。我们是来享乐的,我家的猫也会弹这种音乐。”而当时贾吉列夫正是听完此曲而邀请普罗科菲耶夫为他创作舞剧音乐,批评家卡拉蒂吉则称:“我确信10年后,听众会给这位年轻作曲家的天赋,报以相当的掌声来为昨日冒失的嘲笑赎罪。”
此曲共4个乐章:
第一乐章:小行板,G小调,奏鸣曲型的自由形式。
呈示部以弦乐拨奏和单簧管2小节序奏作引导,钢琴左手弹分散和弦,右手出现充满忧愁的第一主题。主题在木管与钢琴间一来一往后,移至快速音群。第二主题为小快板,钢琴弹出第二主题后,不断展开华丽的音型。移至长笛与双簧管、长笛与单簧管后,稍慢一点,以乐队合奏结束呈示部。发展部以钢琴在大提琴震音背景上展开第一主题华丽发展始,以快速达到高潮,平静之后再现部钢琴一出现第一主题立即结束。
第二乐章:谐谑曲,活泼地,D小调,三段体,为快速进行的托卡它型乐章。
第一段一开始就以强烈的钢琴主题为中心,弦乐拨奏,管乐作滑稽音型夹在中间。中段是伴奏的乐队不断奏跃动性乐念,钢琴不断继续托卡塔音型。
第三乐章:间奏曲,温和的快板,三段体。
第一段以乐队沉重步伐似的序奏始,钢琴进入作华丽发展。中段小提琴拨奏出明确主题并加以发展,钢琴一再奏滑奏音型,乐队与之交替,构成优美的音色效果。第三段把第一段要素作各种不同变化。
第四乐章:热情奔放的快板,G小调,A—B—C—B—A结构。
A以钢琴与长笛呈示自由奔放的旋律始,钢琴以敲击手法进入,与弦乐拨奏形成对比。B速度转慢,钢琴敲出一半和弦后,单簧管、低音管、大提琴奏出平易的俄罗斯风格的D小调旋律,钢琴继承后再交给低音管、双簧管,圆号又以逆行。C速度转快而进入快板,长笛与弦乐拨奏造成音型交叠,乐队咆哮和钢琴和弦构成高潮。平静后,在沉重的和弦后,钢琴独奏华彩,B段要素再现,到行板趋于平静,又变成快速音群,钢琴冥想性独奏。然后乐队形成尖锐的音响,回到热情奔放的快板A段曲趣,最后进入C段要素构成的短小终结部而结束。
2.排名第二
《Petrushka》Stravinsky
《彼得鲁斯卡》斯特拉文斯基
《彼得鲁斯卡》原为管弦乐曲,后来改编为钢琴曲,献给鲁宾斯坦。难度极高,沈文裕在英国演奏难度极高的《彼得鲁斯卡》时,当地的《当代音乐厅》杂志称赞他“技巧高超,音色变化之丰富,甚至超过了波里尼(著名钢琴大师)。”
第一乐章,俄罗斯舞:有节制的快板,C大调:强烈而欢快的旋律具有明显的俄罗斯风格,主部主题为欢快的和弦,副部主题为颗粒性的G大调旋律。两个主题互相交织、变奏,难度越来越大,最后在强有力的和弦中结束。此乐章难度很大,技巧分别是快速地大和弦、高难度的触键、八度跳跃、大跳、三度、八度旋律。
第二乐章,彼得鲁什卡的房间:第二乐章跌宕起伏,时而诙谐、时而优美,旋律很滑稽,一会快一会慢,技术性极高,演奏这一乐章需要以下技巧:八度、触键、双手交替、震音、三对八、装饰音、快速音群、大跳、八度颤音、保持音+三度跳音、四对六、八度跨越、和弦震音、重复和弦。
第三乐章,忏悔节,生动的,D大调:第三乐章的旋律优雅而欢快。第一部分为6/8拍,一直以双音为主,旋律平静、纯洁;第二部分为3/2拍,D小调,小快板,有大量装饰音,旋律非常活泼、生动;第三部分为4/4拍和6/8拍,先是激烈急促的和弦,后半部则在C大调上再现了主部主题。第四部分为激烈而欢快的舞曲,2/4拍或6/8拍,有A大调、C大调、降E大调及降A大调,最后以一段超长滑奏结束全曲。本乐章所需技巧:震音、三度、八度、双手交替、大跳装饰音、大跳、快速和弦、和弦震音、装饰音、保持音+重复三度、快速音阶、滑奏、重复和弦、保持音+震音、重复音、八度跨越+大和弦、八度跳跃、和弦大跳、触键技巧、切分音、双手交替震音。
3.排名第三
Variations on a Theme from“Carmen”—Horowitz
卡门主题变奏曲---霍洛维茨
3/4或2/4拍,小快板,E小调卡门主题变奏曲是著名近代钢琴家霍洛维茨改编的炫技曲,先奏主题,再由主题进一步扩展,并将难度、技巧一次一次的加深。旋律轻快活泼,技巧亦十分的艰深,下面是本曲所有的演奏技巧:
触键、装饰音、三度、三度装饰音、大跳、保持音、不规则经过和弦、半音阶、切分六度、和弦跳音、快速和弦、大跨三度、超快不规则琶音、超快音阶、和弦大跳、双手交替+八度半音阶、和弦+六度+三度+双手交替、单双音+和弦、和弦+三度+八度、重复三度+连续三度、和弦+大跳+三度。
4.排名第四
Grand Fantasia“La Campanela”S.420---Listz
第一改编曲《钟声大幻想曲》----李斯特
钟声大幻想曲是以帕格尼尼降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为基础改编高难度炫技曲(不同于帕格尼尼大练习曲里面的那首《钟》)。
引子以柔和的行板开始,主题分别以行板和快板呈现,前者非常柔和,后者则富有幻想性;短暂平息后,突然速度加快,急促的三十二分音符,震音和快速音群,足以让人眼花缭乱,直到最后演绎成急板,在激烈的八度中直接进入“钟”主题;主题在A小调上呈示,活泼的跳音跟练习曲“钟”非常相似,主题在A小调基础上不断演变,最后生动的结束;接着开始了以“钟”主题为基础的变奏曲,演奏者此时也必须开始炫技,各种涟音、装饰音、双音、和弦不断反复,还有很多大跳,对手指考验极大;终结部是全曲最难的部分,演奏者以极快的速度进行着颤音、双音重复音、音阶,当然都是由主题发展而来的,最后达到高潮,全曲以激烈的急板结束。
5.排名第五
“Oriental fantasy”---- Balakirev
《东方幻想曲》----巴拉基耶夫
巴拉基耶夫是一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他弹琴都是凭记忆,从不看谱。
他创作了一套技巧性很高的钢琴作品,最著名者,就是这首《伊斯拉美》。这首《伊斯拉美》作于1869年由尼古拉·鲁宾斯坦首演。这是一首极难演奏的作品,是巴拉基列夫1870年到高加索地区采风的产物,这部作品的副标题为“东方幻想曲”。
其正主题是高加索达开斯坦地区勒斯基人的一种舞曲,激昂的快板;第二主题(仿佛是一个中段)则是巴拉基耶夫在莫斯科听一个歌剧演员演唱的一首歌曲的旋律。
这首作品为三段体:先是主奏,表达主题。主题是一段颗粒性的音群,非常明朗、愉快,奏出主题后是降B小调副部主题,然后是一段升C小调的复杂音群,之后再现副部主主题,接着主部主题以激昂的八度再现;然后是中段,奏出D大调充满感情的小行板,其旋律非常抒情,之后主题加入了琶音,听着有一种自由奔放的感觉,但随后加入的快速音阶打破了这一宁静,旋律变得局促不安,第一主题再次活泼的出现,旋律一点一点被演绎着,难度越来越大,曲子突然转成了2/4拍,最后演绎成急板,结尾处以双手强有力的搏击结束全曲。
这首曲子有很多高难度技巧,大量快速重复音及保持音,三度,大跳,双手交替和弦,琶音,跳跃和弦等等。因为其极高的难度,许多钢琴家把它当作一个挑战。
6.排名第六
Piano Concerto No. 3 in D minor,Op. 30----Rachmaninoff
第三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简称“拉三”。
作于1908—1909年,完成于1909年9月,呈献给钢琴家约瑟夫·霍夫曼,1909年11月28日拉赫玛尼诺夫赴美国自己主奏钢琴首演。
第三钢琴协奏曲以其浓烈的情感表达和艰深的演奏技术而闻名于世。该作品在钢琴协奏曲文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钢琴协奏曲之王”。
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表现了最坚毅的俄罗斯精神与最强大的生命力,而作曲家本人的人格力量,也在这部作品中也得到最充分的展示:“拉赫玛尼诺夫是用钢铁和苋金铸成的,钢铁是他的手臂,黄金是他的心灵。”这正是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最珍贵之处。
“拉三”被称为“世界上最难演奏的作品”是名副其实的。真实生活中的戴维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教授西里尔·史密斯(Cyril Smith),曾形容演奏一次“拉三”在体力上的付出等于“铲十吨煤”。1909年11月,拉赫玛尼诺夫本人作为钢琴独奏者在纽约首演时,也把自己这首协奏曲戏称为“大象之作”,以比喻其庞大与沉重。从各方面看来“拉三”都是作曲家的代表作“拉二”(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延伸,但拉三”的演奏难度显然大大超过了“拉二”。
这是让人思考的音乐,这是鼓舞人奋进的音乐,这是上帝的音乐。当然这也是悲惨的过去,无奈的现实,美好的憧憬。
第一乐章:Allegro ma non tanto(不过分的快板,D小调,4/4拍,自由的奏鸣曲式)
尽管整个协奏曲的钢琴演奏部分难度令人生畏,但整曲的开端却异常的平和安详。弦乐与低音管轻柔的前奏让人联想到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在这天鹅绒般的前奏铺垫下,钢琴以八度音程表现出俄罗斯民歌般质朴轻快的第一主题。这一主题深远绵长,在狭窄与蜿蜒之中渐渐扩大,荡漾着俄罗斯最为淳朴的风格。随后重心移到乐队,钢琴做装饰,纷繁复杂的音型,若颗粒般闪烁。之后是一段华彩,华丽的琶音结束了第一主题。
短暂平息后,单簧管和圆号出现新的动机,弦乐浑厚的演奏中展现出一种安然和高亢,在乐团和钢琴轻盈的交织之中形成第二主题。尔后由钢琴独奏。抒情的降B大调第二主题和富有流动性的安逸和和煦巧妙组合,和乐队依稀成一种含蓄。而后主题转入降E大调,旋律动荡起伏。这种不做作的起伏后,第一主题再出现于乐队,较第一次更深沉也更暗涩。
发展部,第一主题在各种调性中作变化,力度一点点渐强,好像有很多潜力在不断积聚、爆发,钢琴发出铿锵有力而坚定的搏击声,和乐队达到最高亢的音高,顶峰后,音色突然消沉,奏出宁静但显得忐忑不安的三度旋律。在几个略显诡谲的和弦后,钢琴以极快的快板进行华彩。
作者本人写作了两个华彩,其中,标记有“Ossia Cadenza”的华彩将第一主题以拉氏代表性的厚重和弦形式咆哮地奏出,难度相对较大,而另一版本的华彩则采用Toccata风格,轻快富于跳跃性,1909年此曲首演时,拉氏本人演奏的是Toccata版本的华彩。这两种华彩段虽然风格和长度迥然,但最后都回归为夹杂悲观情绪的和声,恢恢浩浩地消逝在孤寂的琶音之中。
再现部极似华彩,回忆般婉美。钢琴柔和的奏出副部主题旋律,纯洁的旋律和华丽的琶音组合在一起,极为柔美。尔后柔美的旋律渐渐变的阴郁,音色渐渐消沉。
最后的终结部,乐队再次奏出了第一主题,在钢琴和乐队变奏中,第一乐章静静的结束了。
第二乐章:Intermezzo,Adagio(间奏曲,柔板,A大调,3/4拍,间奏曲式,三段体。)
间奏曲大量存在着与协奏曲第一主题的关联。第一段,乐团空灵和哀愁的暗示下,双簧管奏出凄婉而柔美的第一主题。
在乐队凄美的衬托下,钢琴突然以三连音的狂想曲形式乐念加入,巧妙地转为降D大调,钢琴演奏出浪漫,和煦的音乐,些许孤独和寂寞,第一主题的旋律跌宕起伏,后来钢琴转入了升F小调直接把第二乐章带进中段。
进入中段,左手展开半音阶的滑奏,右手为强有力的和弦,加以乐队的伴奏,第二主题已被演绎成一首辉煌的赞歌,淋漓尽致中饱含豪情和狂放。之后乐团又回到平静,仿佛夜晚般平静的主题突然变得迅速。
音色转回A大调,钢琴灵巧的奏出如繁星般的旋律,小巧的快速音群如颗粒般。最后钢琴与乐团互相交替,乐队重现悲伤婉转的无声述说,音乐渐渐地消融。突然,钢琴发出强有力的搏击,带领乐队毫不间断地直接进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Finale, Alla breve(终曲,两倍速度,2/2拍,D小调,奏鸣曲式)
整个乐章宛如七鬼附身,地焰扑于庭内,拥有来自地狱的最艰涩的技巧,也是全曲的顶峰。
在乐队迅猛的重复音背景上,钢琴奏出了D小调主部主题,具有节日的狂欢气氛。大量的重复音和快速音群之后,这个主题迅速的发展为一首强悍的进行曲,强拍上大和弦营造的蹬踏效果使人联想到了斯拉夫男性的踢踏舞。
连接部在C大调上出现,是由大和弦构成的连续切分音,具有哥萨克风格。G大调副部主题则和前面形成明显的对比,它的特点是宽广而舒展的,具有歌唱性。
紧接乐队引起的发展部,出现降E大调的谐谑曲风,钢琴志趣十足地浮动着,灵巧、诙谐的三度旋律与优雅的琶音形成鲜明对比。之后钢琴奏出深厚而宽广的旋律,以诙谐的乐段作为跳板,深情地弹奏出宽广的和弦,尔后转入慢板,奏出第一乐章副部主题,抒情后渐渐开始不安,发展部主题疾风骤雨般再现,一段琶音后,动荡起伏的音乐开始归于平静。
再现部从C小调上开始,乐队饱满的行进着。再现主部主题之后,连接部和副部分别在降B大调和F大调上再现,副部主题此时速度更快,有了舞曲的性质。乐队和钢琴和弦忘情交织中骤然停止,之后进入终结部。
乐队节奏性地衬托中,钢琴进行铿锵的A小调八度急板,力度不断加强,在乐队抬升中全曲达到高潮,并由D小调转为D大调。
终结部是精彩而辉煌的,在简短的华彩段之后,钢琴以四声号角,唤起了副部主题的乐团全奏,此时的副部主题已经变成了一首庄严而辉煌的颂歌,钢琴的强奏大和弦像钟声般敲响——这是所有钢琴协奏曲中最辉煌灿烂的瞬间,乐队和钢琴奏出高昂的抒情,致高的满足,或者是真正协奏曲的光辉。
最后,乐曲速度转为急板,狂热的三连音从高音区倾泻而下,然后双手交替的快速华彩音型从低音区再次跃起。最后以乐队和钢琴强有力的和弦结束全曲。
7.排名第七
《死之舞》-------李斯特
"Dance of death"S.126----Listz
李斯特为钢琴和乐队所作的《死之舞》,作于1839年,题献给自己的女婿汉斯·吉多·冯·彪罗。
此曲作于李斯特在意大利旅行期间。据说是他在比萨的寺院墓地“圣洁之野”看到奥卡纳的壁画《死的胜利》所得的灵感。此画描述代表死神的老妇人想把一群狩猎归途的盛装男女踩于脚下,而天使把一部分得救的运到天国,另一部分无法拯救的则由恶魔运到火山上,送入熊熊烈火。
此曲是中世纪古老圣歌《末日经》的变奏曲。《末日经》长久一直在罗马教会的弥撒中使用。全曲难度极大,对钢琴家的耐力与对不同风格的把握有很大挑战。
共5个变奏:
第一变奏为中庸的快板;
第二变奏钢琴左手进行主题,右手奏六连音符;
第三变奏活泼地,谐谑曲风格;
第四变奏慢板,钢琴以卡农的方式开始,接着有一段华彩,后速度加快至急板;
第五变奏钢琴以赋格方式开始,接着有长大的华彩,然后变成谐谑的稍快板,钢琴在快速表达中形成华丽的结尾。
8.排名第八
Suite《Gaspard de la Nuit》M.55---Ravel
《夜之幽灵》组曲——拉威尔
《夜之幽灵》作于1908年,它是拉威尔根据贝朗特的诗歌而写的三首钢琴音诗:《水妖》、《绞刑架》、《幻影》,全曲结构像奏鸣曲的三个乐章,每首乐曲具有不同的音乐特色,《水妖》以旋律见长,《绞刑架》以和声取胜,《幻影》有极其复杂的节奏。它们构成一个整体,带有浪漫主义的神秘色彩。
水妖简介(最难的一个)
传说中水中女妖经常诱惑青年成其配偶,这首乐曲表现水妖倾诉她的爱慕与幽怨之情。
拉威尔很重视旋律的作用,他曾对他的学生——著名的英国作曲家沃恩·威廉斯说过:“在一切有生命的音乐中,都有一个含蓄的旋律轮廓”。《水妖》的旋律极其动人,它在2/4、3/4、4/4、5/4节拍的不规则变换中自由歌唱,刻画出神奇浪漫的印象主义意境。
音乐开始于两小节的引子,右手以缓慢的速度弹奏密集排列的三十二分音符增和弦,它在大三和弦及其半音之间不断交替、重复,力度轻柔,描绘出水波涟涟的迷人景象。
在这个音型的背景上,左手奏出抒情悠扬的主题旋律,带着一种遥远的美妙情思:在这里,拉威尔对于旋律的处理手法十分微妙,乐句通过细微的半音变化不断移调,色彩明暗相间,恍惚迷离。旋律与伴奏在同一音区,左右手经常相互交织在一起,音乐在微波荡漾的水面上起伏跌宕。
主题再现了,这时右手的增和弦音型不再拥挤在狭窄的音域里,它们跨越了三个八度,左手的旋律以八度的琶音奏出,宽广优雅,情绪激动起来。随后织体变化了,伴奏交给了左手,它以三十二分音符作华丽的级进上行和下行,其间时而插入密集增和弦的伴奏,右手的旋律带有典型的印象主义朦胧色彩:接着音乐的织体回到了最初,左手奏出一个新的旋律,气氛有点神秘:它的展开手法仍然是音区和伴奏音型的扩展。
主题又一次出现,第一次是在移高大二度的位置上,第二次在移低小二度的位置。音型逐渐活跃起来,力度渐强,当右手奏出八度旋律,乐曲第一次达到 f的力度,热情奔放。
随即音乐反复几次作大幅度的渐强、渐弱,象潮水般涌起又回落,最终掀起激情的高潮。双手在三十二分音符的琶音中进行,波涛滚滚,心潮汹涌。
不久,音乐安静下来,力度极弱,但是波浪依然在隐约地翻滚着。主题再次诗意般地唱出,优美如画。
尾声中,辉煌灿烂的双手琶音一度高涨,继而越来越弱,最后音乐在平静的微波荡漾中结束。
绞刑架简介
这首乐曲的恐怖气氛受到诗人爱伦·坡的影响,描述了绞刑架上的尸首不断摇晃,抚弄着落日的寒晖。
《绞刑架》的篇幅较为短小,速度缓慢,全曲从头至尾踩弱音踏板演奏,织体丰满,和声丰富,正如拉威尔对法国钢琴家佩勒穆泰所说:“演奏我的钢琴作品,脑子里首先要有乐队音响的想象。”钢琴家基尔·马尔舍克斯也说:演奏《夜之幽灵》中的《绞刑架》,至少需要二十七种不同的指触。
音乐开始于右手八度同音反复的切分音型,这一音型贯穿全曲,单调呆板,象征命运的钟声,形象地制造出神秘可怕的气氛。在钟声里,左手以八度和弦奏响了主题,极其低沉:与此同时右手的织体也加厚了,音响十分饱满,它陈述了一次,接着钟声转到左手,右手奏出富于表情的旋律,仿佛是对主题的对答:它显得很凄凉、苍白无力,主题出现打断了它,在移高三度的位置上,它以双音再次与主题对答。随后音乐的织体加厚了,沉重的低音持续着,中声部交织着命运的钟声以及高声部的平行四度进行,高声部以丰满的和弦奏出主题的变形:中声部继续弹奏着单调的钟声,高声部与低声部和弦作反向进行。之后,织体逐渐变的单薄,最后只剩下钟声和单音的旋律:在不断的发展中,中声部时而奏出一个和弦,给音乐以色彩性的装饰,织体又一点点加厚,主题的变形再现了,此时它移低四度奏出。双手反向进行的音乐也再现了。最后,钟声回到了最高声部,左手奏出主题,力度很弱,音乐在孤单的钟声里结束。
幻影简介
这首乐曲充满了热烈浪漫的情趣,生动地表现了奇异诙谐的幻影形象。
首先开始于引子,左手在很低的音区轻声奏出三个音的动机,它贯穿于全曲的音乐中,是很重要的音乐素材:在短促的八分休止之后,右手弹奏和弦,左手伴之以快速的三十二分音符的同音反复,轻快活跃。接着,动机的三个音符分别在各个音区中陈述着,并引出一阵激烈的震音弹奏,它迅速地从 pp渐强到ff,再作渐弱回到 pp,很富有效果,此时音乐停止了。
在左手琶音的伴奏下,右手奏出了宽广歌唱的旋律:之后是一片不断反复的、烘托气氛的音型,活泼跳跃的音调出现了,它由引子的动机发展形成,以跳音演奏,十分可爱,它是乐曲中第一个重要的音乐形象:它在随后的发展中不断变化,最终形成快速进行的音流,音乐进入一个小高潮。
宽广如歌的旋律再次富于激情地唱出。音乐进入富于节奏活力的段落,这是乐曲中的第二个主要音乐形象,开始力度很弱,双手奏出轻巧的跳音,其间带有短小的休止符,情绪欢快幽默:这个材料反复地展开,力度逐渐增强,音乐热情奔放。
第一音乐形象又出现了,它进行了充分、大量的展开,逐渐将音乐推向高潮。
接着是引子音乐的再现,它也有了很大的扩充。随之而来的是第二音乐形象,它的不断发展导致了全曲音乐高潮顶峰的出现,力度达到 fff,那暴风雨般的热情令人想起李斯特的音乐。
音乐最后恢复了宁静,在一片轻柔的和弦中结束。
《夜之幽灵》体现了拉威尔精湛灵活的作曲技巧,他一生都在追求技术的尽善尽美,对每一部作品都反复推敲、精心雕琢,不到极端完美决不罢休。他曾对其传记作者马纽埃尔说:“我的目标是技术完美,因为我确知这一目标永远无法达到,所以我要求自己不断向它靠近。”
9.排名第九
12 Transcendental Etudes S139 No.5"Fuex Follet"—Listz
12超技练习曲之5《鬼火》----李斯特
弗朗茨·李斯特于15岁时完成《12首超级练习曲》的模版,赠予恩师车尔尼。李斯特的《12首超技练习曲》是钢琴史上令人生畏的高难曲目。从技巧上看,李斯特的这12首作品难度过分艰深,仿佛是钢琴演奏艺术的象牙塔尖,即使在20世纪钢琴大师如过江之鲫的年代,也很少有演奏家敢于挑战。
《鬼火》(Feux Follets)是其中的第五首,此曲内容单调,具有讽刺意,拥有高难的双音技术,需要演奏者极高的演奏技术。
引子是一段上行音群和略带诡秘气氛的跳音,主题以双音旋律开始,第二次重复主题时加入了装饰音,听起来有点像舞曲,中段则以主题为基础一点点变奏,然后主题又在A大调上出现。诡异的跳音再次响起,接下来诡异的旋律变得更加局促不安,一点点渐强,像在吵架一样,最后达到高潮,然后一点点安静下来,“鬼火”烧完了。
“鬼火”被拉赫玛尼诺夫称为“世界上最难的练习曲”。这首练习曲的重点在于小臂的灵活度,通常作为音乐会的高级曲目。
10.排名第十
Hungarian Rhapsody S 242 No.9----Listz
《匈牙利狂想曲》第九号----李斯特
本曲为降E大调,作于约1840—1847年间,标题为《佩斯城的狂欢节》,献给小提琴演奏家恩斯特,是19首《匈牙利狂想曲》中最难的一首。
第一部分先以行板有力的奏出主题,庄严的旋律使人联想到虔诚的人们正在进行